2 个回答
-
| 2017-08-02 13:46:01 广告
大致看了看前面的答案,基本同意大家说的,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现在回头来看,我的父母也曾经带给我极为不愉快的教育。但单纯的抱怨并没有什么用,每一代人受时代的局限,必然会有眼界上的局限。大环境落后,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后。如同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治疗精神病的主流方法竟然是切除人的前额叶这种现今看来非常可笑的做法一样,这其实是科学不发达的大环境造成的。
我的孩子出生后我全职照顾了他三年,在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国外育儿书,之前也从事了一段与育儿相关的工作,我将当年我们父母忽视的,但是现在来看对孩子的成长极重要的教育理念大致归为身体养育、性格养育、社交养育、个人早期职业兴趣养育(也就是大家说的财商早教)四大类,以及一个前提。教养本身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学习的过程,我也会在每个部分提供一些自己的学习书籍的干货。
先谈前提。
0、 前提
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平等对待,掌握好度。
我个人觉得这些年来看到的各种教养不好的孩子多是有着和父母家长错误的关系位置,这是上一辈中常见的问题,把孩子当作下级,把孩子当作家庭的附属。到了我们这一代倒是出现了很多反面问题,把孩子供起来当小皇帝,这都是错误的。
应该尽早同孩子创建彼此信任的关联,最好以朋友的身份教育教养孩子,以身作则。
1.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基于生理常识,尽量科学。
就吃喝拉撒睡来说,人类的婴儿和动物的幼崽没有质的区别。如果一定要说区别,那就是人类的婴儿比动物的幼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精细的照顾。
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国人处于赤贫状态,人们最关心的永远是如何才能顺利地活下去。贫穷的基因早就像血液一样留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即使这几十年来小康基本得以普及,但基因的演变永远慢于时代前进的车轮。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会吐槽老人有太孩子的陋习——把尿、随地大小便、追着喂饭、永远孩子没有吃饱、过早食、给孩子穿太多、不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等等——因为受过人,永远有一种对生存的不安全感,正是心理上强烈地害怕活不好,才会在喂养相关的行为上过犹不及。
而科学的喂养,其实摒弃了主观上对喂养不好的恐惧,通过了解和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心理发育的特点来进行喂养。它要达到的不仅仅是婴儿的存活,更是身心健康的体魄。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批判中式教养的文章和书随处可见。80后的父母也会花很多精力去学习欧美的育儿经,并且很容易达成共识。别的不说,单看母乳喂养,在四五年前都没有现在这样普及,背奶的班妈是越来越多。母婴市场的火爆,也得益于父母们对科学喂养的强烈追求。
关于生理喂养,虽然争议也不可少,但是多少比我下面要讲的两个方面容易操控得多。科学的生理养育是科学育儿的第一步,也是门槛。
相关的书籍推荐下小巫写的育儿书《让孩子做主 (豆瓣)》,希尔斯的书也可以读读《西尔斯健康育儿百科 (豆瓣)》。
知友们在「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全部靠谱吗?「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全部靠谱吗? - 教育这个问题下的的回答也都值得读读。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川宁的回答。
2.有好的身体还远远不够,好性格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核心。
这一点是生理养育的进阶,涉及到教养的精神层面。总的来说,贯彻“爱与自由”应该是父母教养孩子的大方向,能做个差不多,也就基本上能给孩子一个还不错的性格。但想想我们的父母,谁听说过“爱与自由”?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缺失。
我们或许无法精准定义好性格,但是坏性格都能举出一两例来。脾气暴燥、恃宠而骄、粗心大意、过于谨慎、过于忧郁、过于奔放、缺乏责任心、懒惰贪婪、毫无同情心等。并且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指出熊孩子与坏孩子的恶。
这类新闻倒是举不胜举。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看见的两个新闻,一个是贵州的两个孩子模仿喜羊羊的动画片,把一个比自己小的孩子绑在树上扮成羊,并拿火烧他。另一个是是重庆的一个11岁的小女孩把一个1岁多的小孩虏获到电梯里拳打脚踢,并将这个小孩从25楼的阳台上扔下来。
能做出这些事情的孩子,多少是具有某种畸形的性格。孩子能形成坏性格,一定是父母对他们教育的忽视,甚至长年累月地用自己的坏行为给他们做了坏榜样。
所以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方面要避免孩子受到一些极端坏行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教育孩子懂得动态的平衡。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不止七张面孔,遇到不同的事情,或处于不同的情景,就会展现出不同的性格面。
好性格的展示,就在于能在正确的时间摆出正确的面孔。这个度的把握,最早就来自父母那里。
无论父母是自知的,还是不自知的,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是吵架也好,是恩爱也好,是抠门也好,是大方也好,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不仅仅是父母,从小到大遇到的同学、老师和朋友,这些都在无形中塑造孩子未来的性格以及它的多面性。
作为父母,孩子的榜样,应该至少要做到两点:
一是经常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给孩子造成负担,或者误导。
二是,经常观察孩子的朋友和他的行为习惯,有没有遇到不良影响,思考如果遇到了自己应该怎么在不引起孩子强烈逆反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是我在教育自己孩子中时时提醒自己的。也许我的教育方式并不总是对的,但是只要善于观察和经常反省,就能做得一次比一次好,并且十分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与喜好,在跟他出现矛盾时,也能马上想到迅速化解的方法。
这方面的学习我推荐一些偏心理学方面的。
这里隆重推荐我最爱的两本书《魔法岁月 (豆瓣)》和《宝宝也是哲学家 (豆瓣)》。它们的作者都是儿童心理学家。
3.交际是一门技术活,教育孩子应该让他具备基本的交际礼仪与识人接物的察力。
前面朋友们说到的尊重隐私也好,不翻旧帐也好,都可以归为“交际礼仪”这一类。一个人的交际态度依附于性格。你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交际态度。
所有人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好,你对自己的认识也好,至少有一半最早来自我们与父母及身边亲近人的关系。事实上,婚姻生活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对我们将来的婚姻都起着榜样作用。
父母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很多脱口而出的话语在孩子心里烙下了大块的阴影面积。或者一个眼神就带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在未来面对不同人物的洞察能力。
这里要适当提一下的是,性格与交际其实是一码事。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独特的自我,独特的自我又促进或破坏与他人的交往。父母只是那个最重要的打基础的人。并且这两点有很大的遗传因素在里面。有时候我们抱怨父母,可能抱怨的不是他们对我们的行为,而是他们遗传给我们的基因。
我一直认为,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很重要。这里推荐三本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豆瓣)》《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豆瓣)》《关键教养报告 (豆瓣)》。这三本书里都讲了很多详细的育儿话题,比如孩子爱撒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等等。
4. 孩子需要接受财商教育,这关系到未来的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
早几年的畅销育儿书里,鲜有提到财商教育的内容。但现有有一批先知先觉的父母,已经十分重视这一块的教育。而儿童的财商教育往往是国内外中产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巨大差别。当我们还在为吃喝拉撒睡玩纠结时,美国的父母已经在通过财商教育,培养孩子的企业家精神。
想想如果我们从小就有一个环境,帮助我们尽快理解什么是钱,怎样赚钱、用钱和省钱,那么现在的我们也许不至于经常为钱而抓狂,甚至动不动就以土豪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另一半。
所谓的财商,听起来似乎直接指向大把在把的钞票,但其实它才是那些虚之又虚的性格和交际的落脚之处,即,我们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最终不过是为了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赚到一定的钱,并用这些钱合理并且尽可能舒适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不会让自己迷失在钱里。
而相较于父辈们对金钱的唯一规划就是精打细算,现在的父母往往在财商教育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从小就舍得花钱给他买更好的东西,如果自己本来就是从事与钱打交道的工作,也会时不时地在家里透露些工作上的事情。
我们真是时代的奴隶。它的标签在不同代人身上戳上不同的印记,也造就了我们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前两天看了一篇新闻(蚂蚁聚宝财商实验室在上海3所小学小学在全国首度引入财商测试),里面谈财商测试,测试00后小学生的财商水平,结果发现,很多10岁以下的孩子已经有投资理财的概念了,有些小朋友还能说出炒股、储蓄、不动产投资的利弊。令人更吃惊的是,有些孩子还能说出炒股要高抛低吸,要分散投资等。相比较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到大学时才接触到投资理财概念。比现在的小学生晚了近十年。
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这些孩子之所以有惊人的财商,同我们小时候接触父母的精打细算一样,他们的家里一定有一位热衷于计算财富或者本来的工作就是操作财富的父母。
孩子似乎天生就懂得吸取跟财富有关的知识。如果是这样,那么父母下意识的引导刻不容缓。因为对金钱的获取和保值,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才能对孩子未来的择业观与金钱观产生正向力量 。
在美国,针对儿童的财商教育已经十分火热。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Dave Ramsey和他1988年出生的女儿合写了一本十分火爆的书Smart money smart kids,女儿讲自己从小如何受到父母的财商教育,父亲讲自己如何对三个孩子实施财商教育,两个人一唱一合十分合拍。他们家的财商教育起源于这个女儿几个月时家里背上的巨额债务,还清债务的过程十分辛苦,她的父母认识到一定不要让孩子们再重蹈覆辙,所以他们立志从小就要引导孩子对金钱的认识,并且在书里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如何训练财商的方法。总体来说,他们是在教育孩子两步:第一步一定要通过努力工作赚钱。第二步要靠智慧钱生钱。
TED视频《差生的成功之路》中,卡梅隆.赫罗尔德说,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企业家精神”。在这个视频的前面,他各种balabala地说自己在学校的成绩如何烂,却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有营养的地方却在后半段——他列举地他教自己一个9岁、一个7岁的儿子赚钱的方法。
他给每个孩子两个存钱罐,分别代表家庭帐户和玩具帐户。孩子们将别人给的钱和自己赚的钱分成两份,分别存入两个存钱罐。玩具帐户里的钱可以由他们自由支配,但是家庭帐户里钱每半年要存入银行,然后每攒够一年,就要把这些钱交给自己的股票经济人。这位父母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靠的就是这种财商教育。
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国内财商教育的育儿书远远少于喂养类的育儿书,我想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活在以吃好喝好玩好的基础价值观里。二是,中国的孩子都备受呵护,父母们从来不舍得过早让他们去社会体验生活。而美国的孩子却不一样,小小年纪去打工的比比皆是,并且他们读大学的费用很多都是来自贷款。“经济压力”逼得他们不得不早早地规划金钱。
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来全面顾及以上提到的所有教育。但是,幸好这四个主面是相互影响相到依存的,只要适当在一个方面下点工夫,就能带动其他方面。
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来百姓知道挖坟,会庆幸,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已经逃离了爷爷奶奶们曾经犯下的"错误"。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 2017-08-02 13:12:11 广告
不局限于和“自己父母”不一样,下面大概是跟我生活中的“上一代”不一样的方式:
- 不JUDGE。喜欢/不喜欢什么就是只是单纯的兴趣取向,不是作,不是傲娇,不是对谁有意见…
- 不打扰。当他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时,尽量不会去喊他:来看这个/来吃饭/我们走;等他再大一点,不会去打开门为他盖个被子/关个灯/拉个窗帘之类,干扰到他正在做的事。慢慢地他会找到合适的跟自己相处的方式。
- 不取悦别的大人。去给阿姨表演一个舞蹈,去给叔叔朗诵一段儿歌。
- 不替他做决定。把各选项利弊帮他分析清楚,主意自己拿,并告诉他要为之承担后果。从可以选择今天穿哪件衣服开始(这是很久之前娃爸提的)。
- 不帮他做他可以做到的事。睡觉前自己收拾好明天一早的书包,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 不直接告诉他为什么,引导自己发现。
- 大人有了问题,适当地跟孩子交流,让他帮爸爸妈妈出出主意。比如妈妈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爸爸去办手续碰了钉子,听听孩子会给出什么样的意见。
- 问他“今天开心不?都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今天学到了什么?”
- 做错事,一起分析错在哪,劈头盖脸骂一通走人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
- 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专心,把自己也当成是他的同龄人,别人看我多二都行。
- 不跟别人比,跟自己的过去比。
- 不拆另一半的台。他不是第一位,对于爸爸来说,妈妈才是第一位,反之亦然。 现在他很重,还总要我抱,爸爸会说,妈妈累了,不能这样。
- 常跟他说“我爱你”,“我们爱你”。不说“你懂什么”,“都是为你好”。
- 当他是我们的朋友,好好说话,不居高临下。
请他参与必要的家庭决策,并认真考虑他的意见。
想到补充。以上是在我们作为新手父母正在做的和未来想要做的。个人意见,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成简洁的儿教观 - 收藏夹如果你认为这是鸡汤,请先看这里:鉴定一碗鸡汤的正确姿势 - 简洁谈 - 百姓知道专栏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