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院校信息

80后成长中有过父母重男轻女的经历吗?如果有,怎样消除这种阴影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最近跟朋友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都生了女儿,都是5岁。 她说起自己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在被忽视中成长,想尽办法想要得到父母的重视,虽然她已经足够优秀,但父母还是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弟弟身上,让她至今难以释怀,虽然她跟弟弟的关系不错,其实内心对他又是妒忌又是羡慕,甚至觉得父母太不公平。 现在当她成为母亲,得知生了女儿后,第一反应是怕女儿重复她小时候的经历,担心老公的家人也有重男轻女的思…

2 个回答

  • 周筠 | 2017-08-02 10:09:56

    我是女孩,我爸妈没有重男轻女,不过爸爸家的亲戚很多有这种想法,比如,去奶奶家时候我很淘气,闹腾的不行,我爸爸的大哥嫌烦,吼着我说你爸妈把你惯成什么样了,一个小姑娘就是赔钱货,可是我小时候很彪悍,马上回了一句你全家都赔钱货(他家生了女儿儿子)还有亲戚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那时候小学一年级,我说我从来都是前两名,亲戚说小姑娘就是小时候学习好,越到后面越不行,我马上回了句那你儿子都初中了怎么还是倒数...后来就很少有亲戚会当着我的面说类似的话了,估计觉得我这孩子太凶说话不留情面的...所以之后也没再听过这种话也没受过什么影响。

    本问答由周筠提供

  • 周筠 | 2017-08-02 09:35:41

    谢邀。

    一早在微信群里交流一个朋友的观点,他说:
    我觉得从“通常情况”来讲:女生相对男生优势在于沟通、细心;劣势在于逻辑。所以从事IT专业的,项目经理、测试这些岗位更适合女孩子,但编程难拼过男孩子。

    然后群里一通讨论、交流。我当然反对这种观点,因为任何观点都需要有个前提。比如这句话的前提是:中国大的教育环境下,女性受到的压抑是普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处处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甚。

    由于受到的教育不足,女生才会因为缺少必要的常识,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逻辑不足的特点。但这和性别无关,只是和女生受到的教育程度相关。


    我妈妈来自广西,年轻时候的她,有着较为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比如我读高中时,惹妈妈生气,她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耿耿了好几年,她说:你无论怎样努力,都比不过你弟弟。

    不过,我比较幸运的是,从小到大,只有6年和妈妈在一起,而且我4岁以前,弟弟们还没有出生,而我4岁到8岁时,大弟弟才4岁,小弟弟才两岁。8岁以后,我是跟着大伯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所以我妈妈没有多少机会把她经历过的成长阴影叠加到我心灵里。

    因为妈妈重男轻女,所以家里爸爸的权威最高,我的幸运在于,爸爸和大伯都出身于开明的书香门第,因此,这两位父亲都特别疼爱我、重视我。奶奶嘛,虽然也同样重男轻女,但因为她最疼爱我爸爸,所以对我爱屋及乌。

    所以,我妈妈的一句话不能左右我对自己的认知,只是让我好奇:为什么她会这么说。

    到后来,我有了女儿,和我妈妈的母女关系越来越好,才知道她和几个姨妈当年是如何受到重男轻女的外公的歧视的,这才理解了为什么她也会延续了那种重男轻女的陋习。然而,我妈妈的了不起,在于她晚年极大地改变了自己重男轻女的思想,让我看到一个人的成长也是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的。

    我妈妈的改变,也许对题主说到的那个被重男轻女思想压迫着的80后妈妈,有些启发。

    我妈妈退休前的生活,基本上是以爸爸和弟弟为中心的,虽然她也是教授,但我爸是系主任,是系里的学术带头人,所以妈妈也经常做爸爸的秘书,帮他录入论文,负责所有对外的琐碎事务,负责管好两个弟弟,忙得团团转。那时的妈妈,和我交流很不耐烦,也时不时看到她比较嫉妒我和爸爸之间的交流。我爸爸爱读各种书,也爱读小说,他喜欢和我谈天说地,订阅的数学杂志里谈到的有趣人物,也会讲给我听,但他和妈妈聊这些反而不多。有时我会有点不好的联想,比如联想到《傲慢与偏见》里的班纳特先生,但我妈妈显然并非里面那俗气不堪的班纳特太太,她只是受原来的家庭条件限制,没有机会养成我爸爸那样的博览群书的习惯。

    但是,退休后的妈妈,做了一件让我刮目相看的事儿。15年前,她满60岁,正式退休,和她同龄的我爸是博导,还没退休。妈妈一办完退休手续,就给自己买了一架钢琴,而且开始跟着一位资深的钢琴老师学琴,每周骑车去老师家学琴,学费是100元/次。须知我妈妈可是节俭出名的人,居然舍得花这么贵的学费学琴。当时弟弟们都已经毕业,在外地工作,妈妈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她说,当年她看了电影《生活的颤音》,听到里面的一首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就暗下决心,今后有机会就要学琴。

    开始为自己的爱好而活的妈妈,似乎变了个人。钢琴老师教她的第一年,说得最多的词儿就是“放松”、“慢下来”。老师总说她“太紧张”、“太硬”。——这些,都是近几年我的女儿学琴遇到种种障碍时才有机会听妈妈讲的。我的感受是,妈妈退休学琴后,脾气改了好多,更冷静了,更理智了,更柔和了,我们母女沟通也因此有了改善的契机。

    以前我在大学里读书不顺利,爸爸妈妈都会来信,但我只保留爸爸的,老妈的信常常没看完就撕了。因为她讲话硬邦邦的,而且给我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在她眼里我是不可救药的孩子,我心想,好嘛,不就是想证明你说的“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比不上你两个弟弟”这句话吗? 而我爸爸不同,爸爸会检讨自己当初给我选志愿的时候没有充分尊重我的想法,而是按照他自己的设想挑选。爸爸会和我谈天说地,信里都是温暖和鼓励,没有批评和指责,他总是认为自己的女儿会有出息,总是看到我的优点和长处。(所以,俺在这里狠狠地夸了他一把哦:怎么培养自己的女儿? )

    年轻时不可能懂得为什么父母有这么大的区别。后来,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有了历史观之后,慢慢学着从父母的成长环境来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就对妈妈有了许多体谅,有了由衷的理解和同情。正是因为对妈妈有了了解和理解,才慢慢明白为什么我招聘来的团队成员中,有那么多80后的女孩子缺乏自信。

    这些缺乏自信的80后女孩子,无一例外,家里都有个权威至上但眼里只有儿子的父亲,母亲或强势或懦弱,但都是站在父亲一边的。比如有个女生,她弟弟的成绩远不如她,她考上了重点大学,父亲高兴归高兴,可是却对来庆祝的亲友说一句:要是考上大学的是我儿子就好了。 她妈妈呢,则经常不顾及女儿的自尊心,想怎么打击就怎么打击,比如嘲笑她的长相,以至于我们怎么夸她长得美她都不相信,总认为自己就是妈妈说的那种包子脸。

    我当时最为苦恼的,就是没有办法帮助这些女孩子变得有自信,加上不理解这种不自信是怎么造成的,就只是干着急、上火,却没什么办法。

    现在,题主邀请我回答这个提问。我想,至少从我妈妈的变化上我能看到一些改变的可能。

    那就是,需要让题主所说的这位80后妈妈,首先学着爱自己。我妈妈的改变,是从爱自己——给自己买钢琴、花钱让自己去学琴——开始的。她退休前的生活,基本上没有留给自己爱好的时间和空间,她没那么喜欢数学,但也勤勤恳恳地去教书了,还写书,评上了正教授,但显然,数学并非她真心所爱,以她善于动手实践的特点,她可能更适合学工科。她在家庭生活中处处把爸爸和弟弟放在她之前,当然,她非常爱他们,这是她心甘情愿的,然而,她还是没有自己的一块自留地。——直到,她有了钢琴。

    妈妈和我越聊越放松,是最近几年她生病后,因为我注意照顾她,体贴她,经常给她打电话聊天,所以她也就慢慢对我敞开了心扉。妈妈说,她经常都会有苦闷忧烦的时候,于是就坐在钢琴边弹起来,慢慢地,心里就舒服多了。妈妈学琴,和她做别的事情一样认真,一丝不苟,老师教的也仔细,所以她退休后的生活里,不仅有了音乐,有了琴声,也多了琴友,多了书籍——她常年订阅《钢琴艺术》杂志,我的女儿学琴后,她更是买来儿童学琴的一些书籍自学,比如《少年钢琴学习艺术》、《学琴日记》等。我呢,投其所好,给妈妈慢慢买了一些钢琴艺术家的传记,比如鲁宾斯坦的自传《我的青年时代》,她挺喜欢看的。她的琴友推荐她读的一些书,她也买来看并推荐给我,比如《我的儿子马友友》就是一本非常好的传记。

    现在,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们家已经有了两个琴童,我女儿和我侄儿。侄儿远在硅谷,我妈经常通过skype和小侄儿交流学琴心得,妈妈晚年用自己的爱好,一手奠定了我们家的音乐学习传统。她现在又开始对最小的孙儿(在北京,刚满4岁)循循善诱,录制了不少钢琴曲在MP3上,带给小家伙听。

    可以说,音乐让晚年的妈妈性情大变,抑或只不过是让妈妈复归本心,原本她就不该是那么个急躁易怒的人,是成长的环境,是成年后的各种生活压力,让她没有空间调整和释放自己。当她晚年退休后,开始为自己的爱好而活,开始有更多的时间聆听自己的心声时,她就变得安静了,冷静了,理性和宽容开始更多地显现。

    而我,相比之下,成长的环境和妈妈相比,不知宽松了多少倍,也不知幸运多少倍。但是,幸运的人经常是不知道自己的幸运的。

    现在的我,有时还是会和妈妈吵几句,但是我们谁都知道,吵归吵,我们总还会亲热地在一起讨论好些事情,妈妈对我的依赖,和我对妈妈的依恋,都不再会因为吵几句而改变。年轻时的我,和妈妈一句不和便会摔门而去,有时把妈妈气得直掉泪。现在的我,连妈妈的一个纸条都会细心保存,那个撕妈妈来信的傻丫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题主提到的这位80后妈妈,她也能通过了解父母重男轻女观点的由来,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历史、社会)来看待父母的言行,知道这不是孤例,自己并不孤独,这样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在心理上做到超越个人家庭恩怨,看到愚昧落后的观点产生的根源,并去探索铲除这些根源的途径。

    以往的那些阴影徘徊在心里,积聚成了恐惧,这需要她一方面自助,一方面寻求他人的帮助。自助层面,可能我妈妈的经历对她有参考价值:要学着爱自己,学着满足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爱好,这种对自己的尊重和爱,能让自己唤醒内在的自尊,能用快乐一点点融化恐惧。当自己一点点用健康的方式爱自己的时候,内心有了快乐,就能够变得平和,因平和而让理性复归,这时就没那么容易用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孩子。也就没那么容易担心自己不够好,所以怕自己教不好孩子,而去把孩子交给早教机构。

    内心有了快乐,有了平和,理性复归,学习能力就会变强,这个时候分辨和判断能力都会和以前不同。

    这是不容易的,但这也是有可能的。 我妈妈的改变,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充满信心,也让我看到受过教育,尤其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女性,比如我妈妈,由于经济独立,因此,在面对以往成长经历中的阴影方面,有着更强的化解能力。而我,作为另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深受家庭里的男性尊重的女性,在捍卫妈妈的独立性方面,也做出过自己的努力。

    举两个例子。

    妈妈50岁刚过,打算申请正教授职称。爸爸妈妈都在一个系。当时任系主任的爸爸在饭桌上当着我们的面说:唉,其实做一个称职的副教授,胜过做一个不称职的正教授。我当时非常惊讶爸爸居然当着我们的面这样说话。妈妈听了这话也不反驳,只是脸色很难看。我感到这是爸爸对妈妈极大的不尊重,这种话要说,也只能背着我们说。为什么爸爸就能这么说话呢?

    当时我虽然和妈妈的矛盾并未得到真正的缓解,但我也是进入婚姻多年的女性,已经了解到两性关系中的平等尊重对女性的重要。我开始为妈妈抱不平,计划着要找爸爸谈一次。

    我拉爸爸散步,说,这么多年,你总在出国,出差,几乎每个月都会外出一次,家里都是妈妈照顾的,是妈妈节省了你大量的时间,所以你可以专心忙自己的业务。你在饭桌上那么讲话,对妈妈不公平,也不尊重。爸爸听了不语,他在思考。但是,他再也没在饭桌上说过类似的风凉话。

    不久,爸爸在饭桌上宣布好消息,说妈妈评上了正教授,我们大家都为妈妈开心。爸爸强调了一句:你妈妈,全票通过!他喜形于色。

    再有一次,是妈妈三年前生病,一下子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爸爸很着急,埋怨妈妈平时不注意坚持运动。我再一次批评了爸爸,说,你也有责任,平时你只是管好自己,你自己运动很规律,但是从不提醒妈妈应该坚持。其实我还想多说一句“你平时爱看书,不提醒妈妈也多看书”,但忍住了没说。我感到,这一次,爸爸也听进去了。妈妈生病后,有两年时间,爸爸停止了早锻炼,专心照顾妈妈,他全面接管了家务,学着做饭做菜,而且把妈妈管得紧紧的,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间吃,都管着,妈妈的健康一天天在恢复。在我看来,爸爸早该这样对妈妈了,他不能只是自己过自己的,看起来给了妈妈充分的自由,但实际上也不大负责任。去年,妈妈的身体全面好转,爸爸又恢复了早锻炼。俩人更是相濡以沫,享受着爸爸的“管”的妈妈,明显更幸福了,对生活更有信心。

    我能看到,在家庭里,我和爸爸的沟通是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的,能给妈妈带来实际的帮助,而两个弟弟几乎不可能和爸爸有这样的交流,也观察不到妈妈有这样的内在需求。这,便是疼爱和重视我的爸爸带给我的财富,他关心我的成长,反过来,我也促进了他的成长。

    看到题主写这位80后妈妈的公婆都是开明的长辈,这是她的幸运,也说明她善于挑选夫家。希望她夫家的亲人们,能够帮助她通过学会爱自己,慢慢发现内在的自我需求,慢慢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去充实自己的内在需求,如此,她和她的小家庭,她的宝贝,就有可能逐步让自己拥有快乐自在的生活。

    祝福她和她的全家。


    (另,本群——构建之法读者群,诚邀以编程为乐的女程序员加入,有兴趣者请私信俺)

    本问答由周筠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