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回答
-
| 2017-07-31 10:08:23 广告
讲真,即便在道教被立为国教的唐朝,其民间社会影响也敌不过佛教,更多的是获得皇室与知识阶层的青睐
民国那些砖家们把道教的起源定格在正一祖天师在川蜀创立教团,以这种规制来看,两千年下来,道教在大部分时间里明显处于下风
和人家佛教一创教便以教团组织立身不同,东汉特殊历史时期和地域条件是组织联盟蓬勃发展的原因,之前游散的黄老道,方仙道(他们难道就不是道教了?)可曾有过庞大的教团组织和大规模的传教行为?没错,这才是道教的常态-----------半封闭
世界上其他宗教在成熟期以後都是犹如传销组织般尽可能地扩张,普传。道教呢,一个授箓制度就让很多人止步,而像叶法善那样身负正一,上清,灵宝诸派几十种符箓与道法的牛人更是少之又少,由低到高一步步进阶,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遑论一般信徒,只能接受外箓,有些真正的干货也没办法学,早期道教师徒之间更是以密不外传的经书传承续法。
但这种半封闭的传授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教法的不走样与教职人员素质的保证。後期的有些东西,可能有应机设教的方便,但真正的干货却一以贯之地保留了下来
某种程度上佛教的密宗与之非常相似,藏密的入门正式修法前需四加行或五加行,各种灌顶,次第井然明了。但密宗的外面有一层几乎零门槛的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供养形态,藏密也宣称先修大乘再入密法。
人家告诉你,经文,咒语,佛号诵得越多越好,尤其咒语佛号,想要发挥效力,十万遍起步,行住坐卧无念而念。道教呢,有些经文咒语,你不受某位阶的内箓,不懂时间方位,不清斋洗心,没有任何卵用。一行和尚把道教的斗法改成护摩法,驱邪仪式里甚至还借用了道教的符咒,梁武帝用道教的斋法改头换面成佛教的忏法等等,人家不仅门槛低,手法活,还努力大面积占领广大的民间市场,不断挤压道教在民间的生存空间。道教反击了,放下自己的身段,高唱三教合一,科仪打醮禅修乱搞一通,後果是什么?是民间民俗道教的泛滥,是道教教法的贬值与失传,是国人对道教越来越鄙夷轻视。从明代开始,要不是得到皇室的支持,道教早就风光不在了。而清人一入关,立刻现了原形,满清的皇帝,除了痴迷禅道的雍正,很多皇帝,不仅仅是冷淡,尤其对龙虎山,几近羞辱。最後到民国,还闹出高价授卖符箓的笑话,其中还包括卖给日本人,不知祖天师在天之灵作何感想
可惜世间再无陆修静
有人说,爱信信不信滚,别打扰老子飞升这话只是掩盖道教无能的说辞。然而从道教在上古华夏文明的源头发展来看,这话还算贴切。某些宗教鼎盛一时,最後却在发源地灰飞烟灭,在异国借尸还魂,东拼西凑的五脏六腑也适应了水土,现在貌似又兴盛了,但这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道家向来信奉[柔弱处上,木强则折],道教不是普传的宗教,只要坚持教法的纯正,根本不用担心失传的风险,教法隐而不现又如何,上世纪90年代龙虎山举行建国後首次授箓仪式,连法箓雕版都没有,给道士发的是职牒,很多人还以为这就是箓。这不,现在法箓不就整理问世了嘛,哪怕还是存在诸多不完善,没关系,慢慢来,真正要担忧的是那些为了迎合民俗与市场的道教。
诚如 @十万个为什么道长所言,今天道教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传承我们的文明命脉。
道教在,华夏就在。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 2017-07-31 10:04:44 广告
佛教门槛低,是猫是狗给钱就能进,不给钱也行,只能当个外围,在深圳一年多,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基本上都信佛,猜猜他们的行事风格是什么?“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所谓佛教的“赎罪卷”放生活动更是大受欢迎,隔三差五的有“上师”驾临深圳了,必然会有浩浩荡荡的放生活动,信徒奔向菜市场,三千五千的青蛙甲鱼螃蟹,在海边集结好,租上海船直奔大海,进入海中在“上师”慈祥的目光中向海中倾倒,活动结束之后仿佛能够看到天空中刷新出一条条系统提示“您放生了一只甲鱼,罪恶值-5”“您放生了一只青蛙,罪恶值-1”“您放生了⋯⋯”-1-2-1-5-5-1⋯⋯,这样的体验哪是道教能给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手办,佛教的周边多多啊,佛珠佛牌什么的就不说了,我看到的有人架子上摆着大大小小的石头,人家介绍都是“上师”开了光,然后被他“请”回来的,当然了,除了石头还“请”了“上师”的照片来供奉。看看,这种意识道教能比得上?迪士尼都不行啊。
要知道,现在社会用户为王,一点用户体验都不讲,动不动就是“你先把这个读了”要不就是“爱信信不信滚,别打扰老子飞升”,不迎合用户需求,怎么占据市场?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