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回答
-
| 2017-07-31 09:23:36 广告
2014年以来,通过钜盛华、前海人寿两大核心平台,“宝能系”在资本市场四处举牌出击。迄今为止,包括万科在内,仅A股市场,钜盛华、前海人寿已经举牌或计划入股的上市公司就已达到8家,其中包括华侨城、中炬高新、韶能股份、明星电力、南宁百货、合肥百货、南玻A等。加上钜盛华和前海人寿对其他公司的举牌、正在参与的定增等,从今年年初开始,两家公司已经动用了高达550亿元资金。
从增持万科股份资金来源组成部分来看,一部分来自股权质押。从今年7月份开始,宝能系分别对所持有的前海人寿、钜盛华、宝能投资集团和万科A股份进行股权质押,质押数分别达到31.05亿股、30.98亿股、30%股权和7.28亿股。
“股权质押融资一般就8%~9%的融资成本,主要看借款人信用情况,其实力强且金额大,利率都是可以谈的。”某国有大行资深信贷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宝能系”此轮动用的大笔资金中收益互换也占一部分。
“所谓收益互换大致是这样,融资方跟券商商定好融资利息,然后让券商买指定的股票,股票的涨跌盈利亏损归融资方,权益归融资方,到期后支付给券商约定的利息。这个杠杆可以做得比较高,2~3倍,利息应该也是8%~9%。”前述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还有就是资产管理计划助力“宝能系”成为了万科第一大股东,这一计划也使“宝能系”杠杆资金使用浮出水面。
是次“宝能系”拿下万科股份至22.45%中的4.969%股份,主要是通过资管计划完成。这次所支付的资金总额约为96.52亿元,其中钜盛华出资32.17亿元,7个资管计划优先级委托人按照1︰2杠杆比例出资64.34亿元。
不过,克而瑞分析指示,在屡次增持的过程中,钜盛华的自有资金规模和其余资金来源却存在不少疑点,采用层层质押、高杠杆融资等手段存在的风险不容小觑。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钜盛华借款人高程度依靠金融机构取得的融资购买股票,从而充当上市公司的实际持有人,是否符合合法的贷款用途?
“用于收益互换或者融资融券的资金有一部分也来自杠杆配资,所以多层加杠杆势必会增加‘宝能系’财务成本。”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另外,由于前海人寿以及宝能投资集团的部分股权是质押在银行机构的,这种方式无疑又增加了全行业金融链的风险”。
根据钜盛华2014年年报披露,该公司去年总资产为283.13亿元,账面货币3.23亿元,期内净利润只有2.62亿元。
作为另一位股权收购参与者,截至2014年底,前海人寿账面上有货币资金43.77亿元,同期权益持仓股票为95.64亿元(2014年披露报告)。背靠两家账面资金总和不到50亿元的企业,姚振华正计划一手操纵世界最大房企万科集团。
本问答由平水湘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