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回答
-
| 2017-07-27 11:27:30 广告
1、XX这种所,放哪儿都被人鄙视。
2、我做法官,从来不管你是不是大所的律师,也不管你是不是律所的主任。有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端正的律师,大家都喜欢。反之,一上来就喜欢装逼的,业务水平一塌糊涂的,具体案情没有认真研究的,管你是不是大所,管你是不是主任律师,管你是不是老资历,先训一顿再说。
为什么要训?因为你对于案情的不熟悉,因为你的业务能力低下,导致本来一次开庭就能搞定的事情拖成三次五次,浪费了当事人、对方律师以及法官的时间。不骂你骂谁?
3、做到极致,什么律师最赚钱?还是诉讼律师最赚钱。虽然非诉律师好像年纪轻轻就牛逼哄哄做的事情都很高大上,但是,年入千万的律师,都是动不动就做几个亿标的的诉讼律师。所以,金杜君和方达海问中伦的年薪30万的年轻非诉律师,你们还真别瞧不起诉讼律师。
诉讼律师大多是草,但是真正厉害的诉讼律师,个个都是宝。
祝所有法律共同体的朋友们,都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特别是那些正在诉讼律师道路上熬资历的年轻律师们,祝你们好运。
以上。本问答由高翔提供
-
| 2017-07-27 11:11:28 广告
所谓鄙视链这个玩意,大概就是刚刚走出法学院,进入律所的年轻人特有的事情吧。
我当年刚进某所的时候,也很以自己所在的机构为荣,以自己跟的老板为荣,很以自己打交道的人是摩根高盛之流为荣,同时又有点遗憾自己没有在外资所工作。等工作10年了,再看当年很多的自我骄傲的点,一下子就很惭愧了。脑海漂来两个字,装逼。自己在某个有点名气的大所,仿佛自己与有荣焉,瞧不上这个,瞧不上那个,觉得左边人啥都不懂,右边人一点也不专业,前面人不会讲英语,后面人毕业于不知名法学院,但是自己肚子里有什么呢?皮毛都不懂。
工作到现在这么多年,我见过做香港IPO的兢兢业业的外地省会小所,用扎实的法律功底和真正的律师思维(就是法律是怎么说的,而不是政府的确认函怎么说的来认真的分析境外机构的“傻问题”,如同在法庭上说服法官一样);我也见过所谓什么红圈所,什么钱伯斯的band1的中国律师,能流利的讲英文,但是在做尽职调查的时候却连被投资方明显的国有产权转让的“瑕疵”(其实也谈不上瑕疵,但是绝对是看到尽调资料后律师必须应该提的问题)不懂、也不关心,什么事都是让政府出确认函来糊弄。我见过何斐这样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前辈,我也见过更啥都不懂名不符实的所谓钱伯斯业界贤达。
至于所谓的大所的associate看着所谓知名local所的合伙人主任(或者其他在他们土土的头衔)以及他们手下拿着块钱工资,为案源发愁的律师的油然而生的优越感,那就更是浅薄的不得了了。正是这些人和他们的法官、检察官同行们构建了中国的法律体系,正是这些人在你们去代表外资机构投资或者去pitch IPO之前,帮着可能还啥都没有的草根企业家们活到了企业可以去做股权融资的那一天,让企业有基础被你们尽职调查,问一些他们早已经殚精竭虑提企业解决了的傻问题。对你们来说,一切都是让政府出个确认函或者访谈就搞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要不出事儿,该干的事情多着呢。至于收入,一个白领年薪百万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历练,哪里是一个草根律师30万收入所经历的一切可能比的,更何况等他们熬出头的时候,他们能获得财富远不是这些此时可能已经上岸做inhouse的前白领律师所能想象的。
所以,一开始如果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开心(觉得孩子有出息找了好工作),让自己的男/女朋友为自己骄傲,让自己在同学和身边人面前有点小骄傲,那么为自己在什么金君方海中自豪一下也就罢了,就如同刚考上北大法学院时候的一点小自豪一样,如果等到十年后,自己仍然只是所谓金君方海中一个除了paperwork外别无所长的白领,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关注什么鄙视链。
增加部分:
突然想到了这么多年下来,还是有一种鄙视的。几个传统的比较优秀的所,有一点共同的地方就是相对来说都还比较体面,竞争也是君子之争(虽然合伙人们未必是君子之合),大家基本靠本事吃饭,关系什么的肯定也会用到,但是也都有一些底线,留一点余地。但是有的所却不具备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所哪怕包装的再好,业绩再高,也会出问题。比方说,有的所,在同行遇到困难的时候,把外媒的报道如获至宝的翻译成中文在中文媒体圈大肆传播,生怕别人不知道同行遇到困难了,然后赶紧到处去打电话撬客户,也比方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境外IPO的案子,105万人民币的律师费的一个不大的事儿,我启动会都去了,委托协议都签了,某个所的律师居然能够打出一个根本不在他们所工作的人的旗号,把所谓的关系链直接扯到政治局常委那一头,硬生生让客户和我解约,去委托他们做。这就是没有底线了。这种律师恐怕只能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而这种律师大行其道的律师事务所,恐怕也永远只能是追赶别人。本问答由高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