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回答
-
| 2017-07-23 07:51:17 广告
之前和很多业内资深的产品经理朋友一起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基本上都是各个知名公司的产品总监、产品副总裁或者创始人,工作多年,无论是自己成长,还是带新人方面,都有很多经验。结合大家的讨论,和我自己的理解与经验,概括几个要点总结出来:
1.提升表达能力
产品经理本身是一个需要很多交叉领域知识的职位。领域知识在每个行业都有差别,但是有一些基本能力是相通的,例如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不仅仅包括口头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方案化、原型化、文档化。将自己的想法、捕捉和分析的需求、落地的方案表达出来,让决策者、团队、相关合作方都能够顺畅的理解,甚至做测试,这些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有一个想法,那么它只是想法,只有将想法转化成方案,才具备真正往下推动的意义。方案意味着不同层面的描述、规划、蓝图等等,也可能就是细化的线框图、原型。总之要让人能够看懂前因后果,能够建立起对于产品的认识,而不仅仅只是随口一说,这样的普通用户谁都能做到。文档化需要将方案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能够和工程、运营等对接起来,再往下传递。
很多工具都能支持实现表达的目的。Word、PPT、甚至 Excel(一样有人用 Excel 画原型),各种原型/线框图工具,熟练之后,只要找到自己顺手、团队协作容易的工具就可以。
这里面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对于想法的细化,对于需求和发现的准确转化和描述,能够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这一点对于很多初学者是很大挑战。产品经理的输出需要逻辑清晰和条理明确。
表达的好坏,首先就是对于问题分析的透彻、条理和系统。
2.掌握领域方法
如果你是做面向最终用户的强体验型产品,那么掌握良好的交互设计知识和技能,就很重要。因为这是用户最终要感知到的,你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认知和感觉。而如果你是做商业产品,那么交互需要了解,但比重就没有更好的认知业务、领域知识大,后者会是决定性的。
知道自己所在的领域怎么「玩」非常重要。知道用户从哪来,钱从哪来,中间怎么转化,有哪些坑,有哪些细节要解决,这些往往需要深入了解领域和行业才能知道。一位产品经理朋友有一次和我非常深入的介绍他所在领域的「玩法」,我们精确讨论到了一些看起来简单的数据应该获取、怎么处理等等,很细节的点,也许意味着大量的工程和运营投入。而在这个时候,流程、交互等反而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
要迅速掌握,就需要自己深入调研,以及大量的和有经验的人请教、交流,储备自己的弹药。很多资深产品经理朋友在一起吐嘈,说产品经理现在画画线框图、做做交互,感觉可替代性很高,大家总是开玩笑说很有危机感。实际上,当你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掌握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节,各种各样的点,那么至少在这个领域,你的价值会非常大。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要看懂这些事情怎么「玩」。
3.积累自己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
这里说的设计,是指「大设计」,而不是单纯的设计界面。市场、用户、需求、功能、交互、视觉、内容、运营、推广、传播、变现,每个环节都有其中的设计。在这里面具备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就是要我们在各个环节上,既深入,有能串联起来,定义问题边界,找到条件限制内的最优解。
互联网产品既要处理传统的商业问题、内容问题,更要处理用户的认知行为、认知心理,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杠杆,撬动用户对于整个产品的行为。
例如增加收入,可以从流量获取(从内容推广获取、钩子获取、找到存在红利推广的池子等等多种手段)、提升转化(运营活动、界面、文案提升等等)、用户行为等等方面来着手,这里每个点的设计都可以深挖。
这里最关键的,是具备这样的思维和意识,找到很多产品背后运转的本质规律,将规律和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每个设计背后,都能够找出决策依据,而不是自己的纯感性的认识。
这里内容很多,不一一展开,之前写了一些连载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2872114.不断增进对用户的感知
有朋友说他带产品经理新人时,会让他/她先处理一段时间用户反馈,从各个渠道里收集反馈(自己后台的、微博的、百姓知道的等等),对反馈进行分析处理。这是增强用户感知的好办法。
实际上,我们将这称作「用户研究」,用户研究是有很多方法的,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归根结底,在于增进自己对用户的了解。因为即使自己就是用户,也往往并不典型,或者没有代表性,只要广泛的接触用户,增加自己的「用户感」,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往下做产品。
我们早期在做豌豆荚时,我曾经做过一个用户研究,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法,有系统的记录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周围的普通用户都在用手机做什么。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记录了一百多人,就能够看出一些有意思的结果了。以前做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我会和上百个用户一起做测试,观察每个用户的行为,这样的测试做多了,会习惯性的让自己处在一种「冷静」的角度,充分感知到普通用户和产品经理、设计师的差异。
用户研究能够完全指导我们的工作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本身具有复杂性,很难通过简单的研究全面和深入的掌握,而时间的开销也非常大。但是用户研究重要么?重要。以前传统大型企业中的用户研究,很多时候容易沦为形式,通过一堆图表和用户的语言,来在做决策时避免责任。在互联网行业中,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用户研究不断增加我们对于用户的感知,为我们提供养料,启发我们对于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洞察,这是 Insight.
这样的洞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不断深入了解用户,了解行业,无论是用户访谈、问卷调查、行为数据的分析等等,除了帮助我们获得一些即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不断拉近我们和用户的距离,建立起这种「用户感」。
5.能下也能上
很多产品新人一上来就直奔细节,页面有什么问题、流程怎么做等等。本身这是对的,这些都是基本能力,但是还不足够。能够深入到细节,同时也能把自己拉回来,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产品的、业务的、行业的。
如果只陷入到细节里解决问题,往往只能就问题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问题的边界往往不对。一个视频产品,交互固然也重要,对于内容品类的选择、头部内容的把握、内容的分发效率,这些更重要。如果定义错了问题,那么无论在一个点上再怎么使劲,往往也很难有更大的成效。
本质上,这是一种抽象能力,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抽象。
这也是做产品有趣的地方。有点像智力+体力游戏,不断推进自己深入的思考,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也就是不断在抽象问题。这种能力的积累,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信息量,并且还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真正的见多识广。
额外的说,在工作协同、职场上的抽象能力、定义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上级分配的工作,首先要思考,上级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这个目标,而不是一上来就机械的执行。这同样是一种抽象能力。
6.提升格局和信息空间
很多产品经理喜欢蒙头做产品,这固然也对。但是另一方面,产品经理需要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和行业信息,需要各种各样资源的支持与协助。要了解、要懂的东西太多,如果自己太封闭,始终只有自己一小块的认知空间。
学习能力应该是很多产品经理真正的竞争力。
例如除了做好产品本身,同样应该了解推广和流量获取,了解 SEO、ASO 等等。这些信息没有即时的书本来教,就需要和有经验的人学习,需要不断的创造条件获取经验。看到别人,首先想想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不是只盯着对方的短处。看懂事情,就是需要增加自己真正有效的信息容量。
某个朋友做的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常常能看到半夜还在学习,记笔记,还在到处和人请教问题,发现有自己能够学到的东西一点都不放过机会。这样的感觉,才是成长的样子,以及真正的格局。
在行业里,对于行业信息的获取,往往并不只是案头工作。各个行业里的、本行业里的「玩法」,各种流量的获取策略,这不是简单从书本上、网上、一个地方获取到的。这需要随时有这种敏感的意识,捕捉来自各种地方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
这里面还有一点,是人品。单纯的索取,很快就会枯竭,人家为什么要帮你?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认可,都是相互的,在团队内部是这样,在外部也是这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了更多人的帮助,哪怕只是信息上的,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共勉。
相关问题:
非科班出身如何成为 UI 设计师?
从零基础如何自学 UI 设计? - 马力的回答 - 百姓知道
UI 设计培训哪里好,哪个机构不骗人,学完能找到工作?
用户体验设计从业者有没有所谓的 35 岁中年危机?
如何看待中国区 Dribbble 大量设计师刷赞刷评论的行为?
入门UI,想临摹些优秀的作品,有推荐相关网站吗? - 马力的回答 - 百姓知道
ui设计真的很缺人吗?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搞ui设计收费培训? - 马力的回答 - 百姓知道
一个应届的交互设计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 马力的回答 - 百姓知道
做交互设计时应该从哪几个大的方面入手? - 马力的回答 - 百姓知道
产品经理在早期如何快速学习? - 马力的回答 - 百姓知道
----
现在我发起了一个聚焦在产品、设计(UI/UX)、运营学习的组织「互联网学习圈」,未来希望能够推动类似「信息时代的包豪斯」这样的事情。 开放的社群: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相关专业学习和交流的微信群,加微信号 TellZoe ,会帮忙拉到相应的专业群里。 封闭的社群:内部讲座、内推、和资深人士建立联系,http://t.xiaomiquan.com/vrn6AIm(可以复制到微信中发送给自己,再打开链接) 马力的百姓知道文章索引:https://zhuanlan.zhihu.com/p/25493627
本问答由BMAN提供
-
| 2017-07-23 07:22:26 广告
曾经辅导过几个人成功拿到产品经理offer,说下自己的看法。
之前的大神都写得蛮好的了,像 @刘飞@柏傅美@BMAN的答案,拜读之后受益良多,阅读他们答案也是一个快速学习的过程吧。这里献丑再添加一点自己的想法,如果产品经理有100分的话,这个答案适合从0到1,也就是入门来看。
1、多阅读
想要了解,甚至入门一个行业,最高效的方法不过两种:一是业内人士指导,二是阅读。
产品经理职业也是如此,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有人手把手地教你做一件事情,逐字逐句地跟你讲清楚一个个概念,比自己去阅读消化来得更快更好。但是这种“豪华”的配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事实上也不太现实,工作场中大家都很繁忙,除了有超强的利益驱动,并不会有人手把手教导。
因此,阅读就是人人可得的最好方法,阅读前人经过思考总结后的智慧结晶,也了解他们曾经做过的案例,不断地通过“概念-实践案例”来学习产品经理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阅读也不能囫囵吞枣,那么应该读什么呢?
(1)阅读专业书籍
产品经理是一个新兴的职位,而且本身也是一个没有固定标准、科学程式的职业,所以并没有经历时间考验的书籍资料。虽然市面上冒出了许多相关的书籍,新媒体上也有浩如繁星的经验分享,有价值的内容依然是屈指可数。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所谓的专业书籍,是指那些有足够价值沉淀的书籍(或者未能成书的文章)。作者应该有相关的资质背书,案例应该经受市场的考验。
比如说小米的黎万强写了一本《参与感》,讲述了小米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案例分析,概念总结。黎老师是小米创始元老,案例有小米的成功背书,再加上朴实但行云流水的文笔,这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以此为判断标准,才能甄别出砂砾中的黄金。好书也有两重境界,一是思想,二是干货。
价值最大的当然是能够高屋建瓴地传授产品经理思维的书籍,他们经久不衰,常常被人们提起,成为行业典范。例如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张小龙的八小时演讲稿,Jesse James Garrett的《用户体验要素》等神仙的大作都是经典作品,手边常备一本,时常翻阅,每次看都有新感悟。
对入门产品经理帮助最快的书籍就是第二种:干货,也就是我们经常会在百姓知道、微信公号等平台看到的经验分享,有足够积累的作者也会出书。 @张亮-Leo♂ 的《从零开始做运营》, @黄有璨 的《运营之 光》, @王坚 的《结网》等等,都是一线从业人员的实战经验,不仅言之有物,作者文笔也是了得,将读者拉到行业前线去了解互联网的运作。不管是刚入门的产品助理,还是入行多年的产品经理,都能从这些书籍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
总结之,关于书籍选择,认定作者资历好、案例真实的作品,才能得到最高效的进步。
关于书单,这里有充分的讨论,供参考:关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有哪些经典书籍? - 产品经理书籍 - 百姓知道
(2)广泛阅读
@allenzhang 在他那著名的腾讯内部八小时演讲中提到:
产品经理应该有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关于广泛阅读,我认为不仅是功利地为了职业发展,而是从书籍中去体会人生百态。
作为一个洞察人性、发现需求的产品经理,眼中仅仅看到身边的一亩三分地是蛮危险的一个状态。也许你一生都不会有太多精彩的经历,但是在浩瀚书海中就可以不断地在不同世界中自由切换,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说到生产力贡献,有时候偶尔一个灵感竟是来自于曾经阅读过的某一本书,那种美妙的体验实在是难以言表。例如当你读过蒋勋的《孤独六讲》,就会对人在孤独状态下的心境有更完整的认知,在产品设计上,也更加知道如何缓解这种孤独感,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微信朋友圈的点赞,QQ音乐的弹幕等等。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精力的话,请尽量多阅读吧。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为以后的快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做事
说完阅读,就应该注重把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我的导师曾经给我的一个评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的是:知识概念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却难以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应该是新人常见的毛病。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实践中去感悟书中精神才能充分消化吸收。
这一节我们讲讲如何在实践中快速学习,一言以蔽之:多做事。
(1)了解公司的运作:架构、技术团队、关键人物。
三五人的创业团队沟通基本靠吼,并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内部沟通还算是畅通无阻。但是假如你在一个规模稍大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了解公司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公司的架构是如何构成的,都有哪些部门,各自的权责是什么。
技术团队的分工是怎么样的,产品从想法提出到正式上线分别要哪些团队配合。
团队的关键人物是谁,要咨询一个问题,或者出现问题应该找谁。
如此种种,新人产品经理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去主动了解。好在大部分公司都配有导师制度,例如我的导师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会跟我讲解上面这些问题,也会引荐我给相关的同事。
了解公司的运作,是为了提高以后的工作效率,也让自己对团队之间的合作有最直接的认识。
复杂如腾讯这种巨型企业,内部的团队更是错综复杂,也许一个数据便有好几个团队在负责,你就要知道哪个数据应该找哪个团队,甚至知道是哪个人负责的。在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各个部门、各个团队分别在做什么,假如公司内部有论坛、分享会等内宣渠道,就要多参与其中,不一定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主要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权责就好。
以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快的找到相关团队。例如两个产品经理,都想要做一个图片自动识别功能,自己团队来搭建该功能显然太费劲,市面上肯定是有现成组件的。产品甲平日两耳不闻天下事,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样的API或SDK,群里问来问去,团队内部也没人知道。产品乙上个月刚好听了一个内部分享会,是关于一个AI团队的研究分享,里面提到了一个图像识别,也提到了业内有哪些公司在做图像识别。那么乙很快就可以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支持,或者找相关的公司支持。
可想而知,经过这个案例后,乙的工作能力会更加被团队和老板认可。
(2)多和用户泡在一起:用户在想什么(潜在需求),说什么(用户反馈),做什么(数据分析)
@ponyma 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1000个用户体验反馈。
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特性就是永远都是Beta版本,不断地在改变。产品经理收集、判断需求,然后不断地打磨产品。这些源源不断的需求并不是来自于产品经理的天才构想,而是来自于用户,有的是用户主动反馈,有的则是产品经理观察得出。
①知道用户在想什么,识别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很多用户会在自己的博客写今天听了一首歌,有什么感触。歌曲是一个能够影响情绪的行为,也许突然飘来一首歌,会让人们想起和初恋的一件小事。所以说听歌往往会伴随着情感的表达,在每首歌附上一个评论留言区就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网易云音乐正是凭着这个脍炙人口的功能赢得了良好口碑。
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用户很多时候也不写感悟了,就是分享一段歌词,可能再配上一张意味深长的图片。也许是他们不想写、不方便写,也许是写不出,但反正情感是通过歌词和图片来表达了。所以QQ音乐做了“歌词海报”,一段歌词配上一个好图片,胜于千万言语,这个功能也收到了许多赞誉。
②多听用户在说什么,找到产品改进的方向
如果能被用户骂,说明还是一件好事情,用户还是希望你变好的。如果用户压根都不想反馈,直接弃用了,这才是一个失败透顶的产品。
手机QQ4.0版本上线的时候,一天内收到了上万条差评,原因是这个版本取消了QQ一直以来都有的在线和隐身状态。手Q团队迫于压力不得不在几天之内加上了隐身状态,紧急发布优化版本。手Q团队的初衷是希望取消隐身状态来提高沟通意愿,因为用户看到隐身就会减少留言的欲望,但是从舆论反应来看,用户似乎并不为这个功能买账,强烈要求保留QQ的传统。
腾讯的大小老板们有个特质很让人敬佩,就是非常注重用户反馈。经常会在微博搜产品关键字,看看用户在说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多分析用户在做什么,验证工作成果
这里的分析指的是通过数据来分析用户在产品内的使用行为。数据是最客观的,比如说你上线了一个新功能,也许在用户调研的时候,很多人说很喜欢,但是如果数据表现非常差,则证明大部分用户真的不喜欢你新做的这个功能。那就要反思一下哪里出现了问题,是需求把握的不好,还是实现方案有问题,甚至考虑一下新功能是否应该继续存在。
(3)知道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做:逻辑能力和业务驾驭能力
前面说到大量阅读和多跟用户在一起,到现在,产品经理脑海中、文档上应该存在着非常多的想法了。可是资源是有限的,你的100个想法也许都有用,但是肯定没法都实现。所以需要掌握的能力就是:强大的逻辑能力和业务驾驭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知道需求实现的优先级。
比如说百姓知道这个产品,肯定会有人说我需要一个换肤功能,现在蓝白的官方配色太单调了。那这个需求是否有用呢?当然有,做好之后能讨好一部分有需求的人群。然而它却不是应该现在做的,也许可以列在需求单里面,但是估计用户实现不了了。最高优先级的应该是:完善编辑器、加强版权保护、打击垃圾信息等等。
锻炼这种逻辑能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多做产品分析。
自己在用的产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从诞生到现在4年过去了,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微信公众号要加强版权保护?为什么百姓知道要上线“友善度”?为什么百姓知道不能上传GIF,也不能换字体换颜色?
纯银曾说过一个方法,把Appstore排名靠前的产品都下载下来分析一遍,产品方法就自然融会贯通了。
对于此方法我并不太赞同,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研究”对于新人来说毕竟效率太低,而且新人也许连基本的行业常识都没有,就算看遍了所有APP,也不知所以然。
但是我还是尝试了这个方法,不过是在入行两年之后,有了足够的基础积累。我在一年的时间内体验了大概上千款APP,有的扫一眼就可以,有的认真写了分析。这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说不上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起码会帮助你判断不同团队为什么做这个,为什么不做那个,对于锤炼自己的产品感觉大有裨益。
(4)掌握沟通的技巧
对于设计人员,尊重他们的审美和专业能力。我曾经在一个团队,设计师的作品我大多不太喜欢,有时候会在群里直接说不好看,于是经常引发一场撕哔大战。导师后来教我一个方法,那就是把自己想要的效果找一个案例给设计看,对于设计作品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如果是为了产品,那么最高效的沟通就是找一个别人的案例,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讲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出大家都满意的作品。当然如果遇到一个非常牛的设计师,不仅能领会到你的意思,还能根据产品的现状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作品还很好看,那真的是福气不浅,好好珍惜吧。
对于程序员,了解并尊重他们的领域,千万不要说“这个很简单的,可以快速做”,“不就是改几行代码嘛”,“这个明天要上线,快点做好”诸如此类的话语无异于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不靠谱”的标签。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多学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东西,自己判断某个功能能否实现以及复杂度。关于产品经理可以学习的基本技术,我后面有时间会专门写一篇。
对于老板,要保持工作同步,了解老板对产品的构想,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不要和老板对着干,毕竟老板就是老板,这个也不需多说。遇到通情达理的上级,就要用科学的论证来说服他们接受你的方案,如果你自信自己是对的。
关于沟通,我其实并不在行,还是专门找相关资料、老师来学习,我只能告诉的是:尊重对方领域是高效沟通的前提。
3、多学习
(1)学习技术世界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产品经理要分析一个数据,是给技术团队提一个需求,然后坐等技术哥哥给到结果。有没有想过自己从数据库里面提取呢?
正是从这个念头出发,我从数据库技术开始,走上了自学计算机技术的不归路。
首先我们说数据库,是最简单的一个技术,只要掌握基本的SQL语法,就能拼凑自己想要的条件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这些语法,也不过是select…from…where等非常简单的几个单词,经过几天的学习就可以马上运用。
掌握SQL的好处,一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对产品的运作更了解。首先是工作效率得到巨大提高,以前提完一个需求可能得登上一两天甚至一周,如果自己提取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而且可以随时改变提取的条件,不需要反复沟通。第二是从数据层面对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有更本质的了解,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例如就使用百姓知道而言,用户回答问题,就会在数据库产生一条记录:回答时间、内容、用户ID、问题ID、点赞人数、感谢人数、收藏人数等等,当你从数据库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是,是不是对于百姓知道的底层运作更了解了呢,也更了解用户的一个行为会牵涉到哪些方面。
度过了初级的SQL,可以往更高层面的技术学习,那就是真正的编程了。从HTML到CSS、JavaScript,从前端到服务器通信再到后台程序,从数据库到大数据挖掘、智能推荐,从实用编程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等,技术的康庄大道上有无限的宝贵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技术不是必须的,但确实一个绝对的优势。Pony在一次内部演讲说: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教导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放心。
(2)了解商业市场的运作
德鲁克认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就是每一个企业的使命和宗旨。杨元庆同时也说,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会持久。
高段位的产品经理应该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用户需求,而是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相结合。产品经理界元老俞军最近有个观点:需求不仅仅从用户角度出发,而是需要考虑用户价值、愿付价格和企业成本,所以需求是有商业价值属性的。
以音乐APP为案例,用户有一个强烈的需求:音质要最好、下载要免费,按照我们常规的认知来说,这就是一个痛点需求呀,非常非常痛。但是企业能做这个需求吗?显然是不可以的,谁做谁倒闭。
所以产品经理要得到长远的提高,必须要了解商业市场的运作。仅仅看到产品设计原则、用户需求,是井底之蛙。我们看2015年往后出现的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是通过优化产品体验就可以完成的,都需要产品设计之外的核心能力。例如滴滴Uber的政策影响能力,共享单车的地推能力,互联网金融的资本能力。
所有企业都要回到商业轨道上。
4、多输出
最后一点,多输出总结,往脑子里输入更多东西,始终是舶来品,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后总结成自己的经验才能够说完全学习透了。就像我在写这些文字,也是强迫自己输出的过程。要把自己走过的坑,在脑海里整理过之后,输出成文字,向有需要的人贡献自己的一个案例参考。
工作中,完成一个案子,多做总结,而不是甩手掌柜,忙着去庆祝。
据说在2011年的腾讯年会,Pony开完员工大会之后,匆匆回到办公室,把腾讯创业12年的感悟用一封邮件跟全体同事再分享了一遍。如此繁忙的大佬,依然不断地输出总结,令人敬佩。
在腾讯内部,晋升高级产品经理的人必须要有授课,晋升高级工程师的人必须要有技术文章分享,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输出型的工作,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学习成长,不是做了多少事情,而是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多少经验,梳理、总结就像是动物反刍,把经历慢慢消化成经验,并且通过文字与更多人分享交流。
本问答由BMAN提供
更多
- 汇付天下pos机售后热线是多少
- 15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服务热线是什么?
- 74
- 3
- 宁波医疗器械公司注册找哪家?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代办找谁?
- 49
- 3
- 汇付天下pos机售后热线是多少
- 56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热线是多少
- 89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热线是多少?
- 23
- 3
- 汇付天下pos机售后客服是什么?
- 29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服务热线是什么?
- 11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服务热线是什么?
- 62
- 3
- 汇付天下pos机24小时热线电话是什么?
- 76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