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科学知识

孩子不肯吃饭怎么办?

孩子上一年级,小时候是奶奶带的,奶奶很宠着,所以导致孩子不肯吃饭,只吃零食,问他吃什么都不吃,菜夹到碗里也不吃。 因为不肯吃饭,所以长的比同龄人瘦小得多,甚至被小区里上幼儿园的孩子欺负,身体也不是很好,容易生病。 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肯吃饭呢? ps,不是饭菜的问题,家里的大厨水平是绝对没问题的,有的亲戚家的或者邻居家的小孩子在我家吃过饭都因为饭菜好吃不肯走。

2 个回答

  • 匿名用户 | 2017-07-23 08:46:50

    我小时候不吃饭,我妈以为我有病,就带我去医院买中药西药一大堆给我吃,以至于我后来看到药都厌恶,以至于有时候感冒发烧又要不吃,喝热水。

    而我真正不吃饭的原因只有一个:我妈做饭太难吃了。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口味。

    对我来说,人生就像我妈做的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勺是什么口味。

    总之,吃饭很冒险。

    不过我妈还是很自信的,因为家里其他人都对我妈的手艺赞不绝口。

    其实我也知道其中的原因。

    每当我质疑我妈厨艺的时候,我妈总能甩出一句:“你行,你上啊!”

    家里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上,谁没事围着锅台转啊。所以,大家也就这么凑合着。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在缺衣少食中度过的。

    直到我住校以后,才发现:妈的,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好吃的食物,他叫蛋炒饭。

    后来,我上了中学,我又发现:妈的,原来世界上还有比蛋炒饭还好吃的东西,就是没有沙子的蛋炒饭。

    这些年在外求学,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对外宣称是离家太远,回家不便。真是原因只有我知道:我妈做饭太难吃。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匿名用户 | 2017-07-23 08:43:22

    题外话,很多隔代养育下各种惯出来的毛病,验证了:在有的家庭,宝宝是爷奶的玩具,但往往剪脚趾的是父母,而最终承担恶果的是孩子

    这个问题让我来!在排除厌食症或者其它生理心理疾病的情况下,运用下面的建议,一周之内,能改掉这个毛病,并且既不影响、反而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1. 家长

    • 是你、而不是由孩子来决定每餐吃什么(并非指独断,也可采纳孩子提出的合理意见,但不是由他来决定)宝宝,你想吃点什么,我给你做---从此打住!如果实在对孩子温情泛滥,请用其它更靠谱的方式代替,爱他有很多方式,如果觉得只有通过让孩子吃点菜才能表达对他的爱,好像也对自己要求太低了,且很可能是在害他。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色香味说得过去的饭菜,烧不了多少脑细胞,费不了多大劲,不要让他养成吃点菜的习惯,也不要将本该由你担负的选择菜品并进行食物加工组合的责任,交给一个认知不成熟、规则意识还没内化且极易受各种垃圾零食诱惑的孩子
    • 由你来把关并最终决定一周的零食量(并非指独断,也可采纳孩子提出的合理意见,但不是由他来决定)。完全不给零食,可能让孩子相比于小伙伴感到自卑,另外,小孩子越吃不到越渴望、越好奇。因此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零食制度,比如一周买几次、买多少、买的时候那些品种由谁决定等等。有了规则,就执行,孩子违规,复读机一样拒绝不行、不行、不行......”,他可能发脾气耍赖,允许他抗议,家长调节自己的情绪即可,不随他的情绪起舞,不呵斥不打骂。如果家长能在此时去感受他的感受更好,实在做不到这一点,就坚持两点:第一,不随孩子情绪起舞(有的家长说做不到,那是家长自身情绪管理的问题,可另开专题讨论,与本题主旨无关);第二,针对孩子破坏零食规则的行为,开启复读机模式---不行、不行、不行......
    • 是你、而非孩子来决定什么时间开饭(除非他1岁之前处于哺乳期)妈妈,我饿了,我要吃东西现在才下午三点钟,怎么就饿了,不行”、“我好饿,求求你了不行,谁叫你中午吃饭不认真不干,呜呜呜,我就要吃、我就要吃......烦死了,烦死了,中午吃饭不认真,天天半下午要吃的,好嘛好嘛,拿去嘛,以后不能这样哈,真是的---从此打住!换成---“我知道你中午没吃饱,饿了,但现在不是饭点时间,我们再等一会儿,到晚上开饭。如果孩子抗议,允许抗议,如上一条建议那样:先控制自己情绪,然后像复读机那样工作。否则,每一次妥协,你以破坏孩子的进食生物钟和行事无规则为代价,却换不来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这种先拒绝后妥协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易造成如下影响:变相鼓励了他通过幼稚的方式---哭闹耍横、耍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是去想如何解决,要么就以幼稚状态令人心烦的方式去缠别人,要么干脆放弃或拖延,比如遇到枯燥但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 是你、而非孩子来决定吃饭的时候要遵守什么规矩。不停站起来边耍边吃---提醒三次,不遵守收碗;吃饭不认真,一会儿喊饿要吃的---不行,等到下一餐;饭菜做好了,要吃别的---不行,绝不为他单独再做;发牢骚说难吃死了---你可以不吃,这可是我用心做的,你不喜欢,可以礼貌地告诉我;只想吃饭后的点心---可以,但只有你那一份,吃完了如果再饿,请等到下一次正餐时间;将食物塞得满嘴,半天不吞下---征得他同意,结束用餐,中途喊饿,不给零食;不愿尝试新食物---没问题,你自己做个勇于尝试的榜样就好......这些说起来简单,难就难在家长看到孩子这些行为,往往会担心、焦虑、烦躁,这是家长自身情绪控制的问题,如上一样,另开专题讨论,与本题主旨无关

    2. 孩子

    • 是孩子、而非你来决定吃“端上桌”的哪些。话说这个问题,有一个著名的令人脑洞大开的实验,叫做克拉拉·戴维斯实验(见《疯狂实验史》),可在某度上搜到。大意是像普通家庭一样,按照大体的营养荤素搭配煮好多种饭菜,然后邀请一群固定的婴幼儿孤儿(主要是为了排除内心不强大的家长因担心孩子吃不饱、吃不好的干扰),每天在固定的三餐时间里,到固定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吃,不干涉:用勺子吃还是用手抓、吃多少、吃那些、吃与不吃,都由这群1岁左右到4岁左右的孩子自己选择,即便孩子不吃蔬菜也不干涉。 全世界三万七千多人次的克拉拉式营养餐实验显示:每个儿童的首选菜单不仅差异明显,还会固定偏爱某种食品。孩子们自行选择的食物组合别说父母,即便对于每个营养学家来说都是噩梦。乍一看来,儿童的营养搭配乱七八糟,但仔细观察,他们都做出了明智合理的营养选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数量都在标准范围之内。一段时间后,让这群孩子去体检,发现他们的健康水平、活力、发育指标,都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甚至超过很多由父母在家精心饲养的孩子。该实验之所以会颠覆人的观点,表明孩子天生就具有知道吃哪些、吃与不吃、吃多少的能力,实验过后,人们开始相信,儿童具有不可思议的直觉能力,可以从任何备选食物中搭配出均衡的饮食。后来,两个生理学的经典理论对这种在进食上放手,孩子反而发展得更好的现象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孩子天生就具备饱饿调节(生理学家坎农)发现口味(生理学家杨)两种生理机能,因此他们天生就知道吃多少、吃哪些、吃与不吃【具体理论细节不解释,可自己去阅读相关理论,下面的两点也可用这两个理论进行解释】
    • 是孩子、而非你来决定吃与不吃。不吃绝不喂,没有那个傻蛋饿了不晓得吃,饿了就吃是本能---饱饿调节的本能。除非他知道有唾手可得的零食,除非他知道家长会毫无原则地他一喊饿就妥协
    • 是孩子、而非你来决定吃多少。同样参考以上的实验说明

    正是由于对于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享有的权力划分不清,该自己决定的让孩子来决定,该孩子决定的自己又越殂代疱,零食一喊就买,即便拒绝后又妥协,让孩子“吃点菜”,吃饭毫无规则可言,孩子的饱饿调节机能已经告诉孩子吃饱了,还要多喂一口是一口等等,这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孩子天生就会的问题,被越搞越复杂。孩子混乱,心理上无规则混乱不安,生理上的饱饿调节发现口味机制被破坏,家长头痛

    不仅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由此导致:孩子的心理上也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

    正如题主所言:“ 因为不肯吃饭,所以长的比同龄人瘦小得多,甚至被小区里上幼儿园的孩子欺负,身体也不是很好,容易生病 ”---孩子为此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