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回答
-
| 2017-07-23 08:46:50 广告
我小时候不吃饭,我妈以为我有病,就带我去医院买中药西药一大堆给我吃,以至于我后来看到药都厌恶,以至于有时候感冒发烧又要不吃,喝热水。
而我真正不吃饭的原因只有一个:我妈做饭太难吃了。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口味。
对我来说,人生就像我妈做的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勺是什么口味。
总之,吃饭很冒险。
不过我妈还是很自信的,因为家里其他人都对我妈的手艺赞不绝口。
其实我也知道其中的原因。
每当我质疑我妈厨艺的时候,我妈总能甩出一句:“你行,你上啊!”
家里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上,谁没事围着锅台转啊。所以,大家也就这么凑合着。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在缺衣少食中度过的。
直到我住校以后,才发现:妈的,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好吃的食物,他叫蛋炒饭。
后来,我上了中学,我又发现:妈的,原来世界上还有比蛋炒饭还好吃的东西,就是没有沙子的蛋炒饭。
这些年在外求学,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对外宣称是离家太远,回家不便。真是原因只有我知道:我妈做饭太难吃。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 2017-07-23 08:43:22 广告
题外话,很多隔代养育下各种惯出来的毛病,验证了:在有的家庭,宝宝是爷奶的玩具,但往往剪脚趾的是父母,而最终承担恶果的是孩子
这个问题让我来!在排除厌食症或者其它生理心理疾病的情况下,运用下面的建议,一周之内,能改掉这个毛病,并且既不影响、反而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1. 家长
- 是你、而不是由孩子来决定每餐吃什么(并非指独断,也可采纳孩子提出的合理意见,但不是由他来决定)。“宝宝,你想吃点什么,我给你做”---从此打住!如果实在对孩子温情泛滥,请用其它更靠谱的方式代替,爱他有很多方式,如果觉得只有通过让孩子“吃点菜”才能表达对他的爱,好像也对自己要求太低了,且很可能是在害他。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色香味说得过去的饭菜,烧不了多少脑细胞,费不了多大劲,不要让他养成“吃点菜”的习惯,也不要将本该由你担负的选择菜品并进行食物加工组合的责任,交给一个认知不成熟、规则意识还没内化且极易受各种垃圾零食诱惑的孩子
- 由你来把关并最终决定一周的零食量(并非指独断,也可采纳孩子提出的合理意见,但不是由他来决定)。完全不给零食,可能让孩子相比于小伙伴感到自卑,另外,小孩子越吃不到越渴望、越好奇。因此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零食制度,比如一周买几次、买多少、买的时候那些品种由谁决定等等。有了规则,就执行,孩子违规,复读机一样拒绝“不行、不行、不行......”,他可能发脾气耍赖,允许他抗议,家长调节自己的情绪即可,不随他的情绪起舞,不呵斥不打骂。如果家长能在此时去感受他的感受更好,实在做不到这一点,就坚持两点:第一,不随孩子情绪起舞(有的家长说做不到,那是家长自身情绪管理的问题,可另开专题讨论,与本题主旨无关);第二,针对孩子破坏零食规则的行为,开启复读机模式---“不行、不行、不行......”
- 是你、而非孩子来决定什么时间开饭(除非他1岁之前处于哺乳期)。“妈妈,我饿了,我要吃东西”、“现在才下午三点钟,怎么就饿了,不行”、“我好饿,求求你了”、“不行,谁叫你中午吃饭不认真”、“不干,呜呜呜,我就要吃、我就要吃......”、“烦死了,烦死了,中午吃饭不认真,天天半下午要吃的,好嘛好嘛,拿去嘛,以后不能这样哈,真是的”---从此打住!换成---“我知道你中午没吃饱,饿了,但现在不是饭点时间,我们再等一会儿,到晚上开饭”。如果孩子抗议,允许抗议,如上一条建议那样:先控制自己情绪,然后像复读机那样工作。否则,每一次妥协,你以破坏孩子的进食生物钟和行事无规则为代价,却换不来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这种先拒绝后妥协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易造成如下影响:变相鼓励了他通过幼稚的方式---哭闹耍横、耍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是去想如何解决,要么就以幼稚状态令人心烦的方式去缠别人,要么干脆放弃或拖延,比如遇到枯燥但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 是你、而非孩子来决定吃饭的时候要遵守什么规矩。不停站起来边耍边吃---提醒三次,不遵守收碗;吃饭不认真,一会儿喊饿要吃的---不行,等到下一餐;饭菜做好了,要吃别的---不行,绝不为他单独再做;发牢骚说难吃死了---你可以不吃,这可是我用心做的,你不喜欢,可以礼貌地告诉我;只想吃饭后的点心---可以,但只有你那一份,吃完了如果再饿,请等到下一次正餐时间;将食物塞得满嘴,半天不吞下---征得他同意,结束用餐,中途喊饿,不给零食;不愿尝试新食物---没问题,你自己做个勇于尝试的榜样就好......这些说起来简单,难就难在家长看到孩子这些行为,往往会担心、焦虑、烦躁,这是家长自身情绪控制的问题,如上一样,另开专题讨论,与本题主旨无关
2. 孩子
- 是孩子、而非你来决定吃“端上桌”的哪些。话说这个问题,有一个著名的令人脑洞大开的实验,叫做“克拉拉·戴维斯实验(见《疯狂实验史》)”,可在某度上搜到。大意是像普通家庭一样,按照大体的营养荤素搭配煮好多种饭菜,然后邀请一群固定的婴幼儿孤儿(主要是为了排除内心不强大的家长因担心孩子吃不饱、吃不好的干扰),每天在固定的三餐时间里,到固定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吃,不干涉:用勺子吃还是用手抓、吃多少、吃那些、吃与不吃,都由这群1岁左右到4岁左右的孩子自己选择,即便孩子不吃蔬菜也不干涉。 全世界三万七千多人次的克拉拉式“营养餐实验”显示:每个儿童的首选“菜单”不仅差异明显,还会固定偏爱某种食品。孩子们自行选择的食物组合别说父母,即便“对于每个营养学家来说都是噩梦”。乍一看来,儿童的营养搭配乱七八糟,但仔细观察,他们都做出了明智合理的营养选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数量都在标准范围之内。一段时间后,让这群孩子去体检,发现他们的健康水平、活力、发育指标,都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甚至超过很多由父母在家精心“饲养”的孩子。该实验之所以会颠覆人的观点,表明孩子天生就具有知道吃哪些、吃与不吃、吃多少的能力,实验过后,人们开始相信,儿童具有不可思议的直觉能力,可以从任何备选食物中搭配出均衡的饮食。后来,两个生理学的经典理论对这种在进食上放手,孩子反而发展得更好的现象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孩子天生就具备“饱饿调节(生理学家坎农)”与“发现口味(生理学家杨)”两种生理机能,因此他们天生就知道吃多少、吃哪些、吃与不吃【具体理论细节不解释,可自己去阅读相关理论,下面的两点也可用这两个理论进行解释】
- 是孩子、而非你来决定吃与不吃。不吃绝不喂,没有那个傻蛋饿了不晓得吃,饿了就吃是本能---“饱饿调节”的本能。除非他知道有唾手可得的零食,除非他知道家长会毫无原则地他一喊饿就妥协
- 是孩子、而非你来决定吃多少。同样参考以上的实验说明
正是由于对于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享有的权力划分不清,该自己决定的让孩子来决定,该孩子决定的自己又越殂代疱,零食一喊就买,即便拒绝后又妥协,让孩子“吃点菜”,吃饭毫无规则可言,孩子的饱饿调节机能已经“告诉”孩子吃饱了,还要多喂一口是一口等等,这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孩子天生就会的问题,被越搞越复杂。孩子混乱,心理上无规则混乱不安,生理上的“饱饿调节”与“发现口味”机制被破坏,家长头痛
不仅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由此导致:孩子的心理上也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
正如题主所言:“ 因为不肯吃饭,所以长的比同龄人瘦小得多,甚至被小区里上幼儿园的孩子欺负,身体也不是很好,容易生病 ”---孩子为此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更多
- 汇付天下pos机售后热线是多少
- 15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服务热线是什么?
- 74
- 3
- 宁波医疗器械公司注册找哪家?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代办找谁?
- 49
- 3
- 汇付天下pos机售后热线是多少
- 56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热线是多少
- 89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热线是多少?
- 23
- 3
- 汇付天下pos机售后客服是什么?
- 29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服务热线是什么?
- 11
- 3
- 汇付天下pos机客服服务热线是什么?
- 62
- 3
- 汇付天下pos机24小时热线电话是什么?
- 76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