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升学留学

今天的读者该如何阅读《史记》?

在现代社会,对于那些有不同程度历史兴趣或历史研究的读史者,该怎样阅读《史记》?怎样发挥《史记》对人生的较大效用?

2 个回答

  • 匿名用户 | 2017-10-17 13:43:00

    嗨,兄弟,你可以用kindle读,也可以用手机读,当然纸书也行。
    很可惜,竹简咱已经看不到了。

    希望你读《史》的时候偶尔会心一笑,偶尔微微蹙眉,偶尔一声轻叹。

    记住,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司马是人,你我也是人。

    一本书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

    当你纠结于“如何读”的时候,你已经不会读了,但你纠结于“如何发挥最大效用”的时候,它对你已经没有用了。

    司马写书不是给你用的,他只是希望以前种种不要被忘记,请诸君莫要辜负了他。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匿名用户 | 2017-10-17 13:20:17

    前不久刚刚修完coursera平台上台大吕世浩老师的《史记(一)》讲读课,我就尝试着借用吕老师的主要观点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个人还是蛮赞同吕老师在《史记(一)》讲读课先修课及第一讲里关于如何阅读《史记》的主张的(可参看史记(一) Coursera课程视频或吕世浩從《史記》到《漢書》 (豆瓣)一书)
    下面谈谈受吕启发的一点心得:
    ①毕竟《史记》是一部古文著作,阅读以前的古文词义语法功底还是要有的。至少要先摸透《古文观止·汉文》中贾谊、晁错、司马相如等人的文章语法以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否则,文言不过关,真心会影响日后读《史记》时的理解程度与阅读耐心。
    ②明确司马父子的写作用心与立意:通过阅读揣摩《报任安书》原文(不是教科书节选),了解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家世、阅历、坎坷与志向,再结合季镇淮老师所著小册子司马迁 (豆瓣)一书,体会《史记》作者的用心,明白太史公最想告诉后人什么?以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来写作?以什么样的学术经历来构建《史记》?(个人认为太史公司马谈与司马迁是以西汉董仲舒、孔安国的儒家春秋公羊学作为《史记》基本建构理论)
    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要读《史记》原文:对历史有浓厚兴趣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包括科班研究者和野生研究者)的读者,读《史记》原文是任何一位谈研国史者所绕不开的;只是对历史有一定兴趣,但因事业不相关、历史知识体系不健全、时间精力不允许等等原因无法深入阅读的,建议直接阅读史记故事 (豆瓣),这本书是十多年前、集很多历史研究者之力、编著的最佳插图白话节选版:编写者都为饱学之士,绘画者均为画坛名家。在撰述和绘图过程中,认真研读原文,严格尊重史实,叙述准确生动,文字优美精炼,画面细腻完整,构图简洁有力。豆瓣介绍上号称轻松开怀地读史,潜移默化地提高,一生不尽地受益。反正我的历史就是这本书启的蒙,所以安利一下。
    根据自身阅读偏好,选择全文阅读or部分选读,选择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的阅读顺序及详略取舍。全读与选读的选择我就不罗嗦了,读过书的人都懂。重点谈谈史记五体:“表”为朝代国家帝王世系的简单列举,“书”为各方面的制度发展流变记录,本纪、世家、列传,为三种不同程度影响了时代发展的人物传记(本纪中人物基本上都是可以命名一个时代的,世家中人物为本纪人物的重要辅助者,列传人物为并未参与时代中心流变但符合儒家规范或名显一世的人物)。太史公对于五体有两种排序方法:①本纪、表、书、世家、列传;②表、书、本纪、世家、列传,代表了司马迁前后两套对于《太史公》书的布局思路。第一套为现今流传版本史记的结构,体现了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为核心,“世家、列传”为“辐辏”的思想;第二套为司马迁最初的布局构想,体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专业史家的史学意识之高超:把简表和制度史作为历史书籍的纲目,然后用此两者为历史书籍提纲挈领。所以在阅读《史记》前,一定要了解自己到底最喜好哪一门类的历史?或者说最喜欢用那一方面的历史工具来思考历史?然后再五体中衡量取舍:喜欢用制度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思维思考历史的,可以先读或重点读“书”;喜欢用时间列表思维的,可以先读或重点读“表”‘喜欢用人物事件角度思考历史的,可以从“本纪”入手;喜欢欣赏《史记》文风的,可以先读或重点读“列传”;喜欢从历史评论角度读史的,可以重点阅读每篇的“太史公曰”。
    ⑤不论如何选择取舍,《史记》五体的本质其实就是历史工具,读《史记》以及其他古代历史著作,都要灵活运用文词语法(文言语感&古文词典)、历史地理(历史地图)、制度经济(“书”)、历史时间表(“表”)、作者背景以及《史记》学、秦汉史学、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交互参考各种工具、理论、观点,不断提升自身历史阅读的“功夫”与“火候”。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