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通讯通信

亚马逊落户自贸区全线入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会对代购产生怎样的冲击?

是不是还要交税?这对代购什么的有什么影响 亚马逊全线入华:落户自贸区,美国货直邮中国

2 个回答

  • 匿名用户 | 2017-10-16 12:31:56

    谢邀!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回答另外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进口跨境电商会兴起,与国内电商相比有哪些显著的特点?第二:现在进口跨境电商,包括海淘,代购,真正的瓶颈是什么?然后再回答,亚马逊的这个举动能否解决这些瓶颈以及具体影响。
    首先,为什么海淘,代购这两年会兴起?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宏观方面说,主要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
    所谓的中产阶级的崛起, 不仅意味着这类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同时意味着这部分人的知识,眼界以及品味的提升。倒退十年,出国留学,旅游还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当时国人对外国品牌的认识,往往也只停留在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上面。但现在,很多人都出过国。没去过欧美,也去过日韩;没去过日韩,也去过东南亚;没去过东南亚,至少去过香港,澳门。没去过港澳,怎么地朋友圈里面也有几个移民的,留学的,出国旅游过的。所以,国人对品牌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耐克,阿迪达斯这些牌子。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这部分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已经上升到吃好,穿好,而且要吃得有品味,穿得有品味。
    因为,跨境进口电商,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1 对品牌,品质的追求。
    2 单个订单的金额远高于国内电商。
    3 对服务的要求更加苛刻。
    所以,跨境进口电商的长远目的,一定是去满足这部分群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商品丰富化的需求。所以,我个人认为,进口跨境电商要对消费者表达一个清晰的理念:我们与您一样,追求的是生活的品质。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商,追求的还只是如何避税,很多都缺乏对品牌传播的理解和对服务品质的最求。
    其次,说说进口跨境电商等目前遇到的一些瓶颈,最主要的有两个:
    1 品牌授权的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海淘也好,代购也好,都没有获得品牌商的授权。这会带来两方面的隐患:法律层面和售后层面。
    所谓法律层面,主要是侵权的问题。与国内电商不同,淘宝也好,京东也好,不管是自营还是第三方旗舰店,一般都是有品牌商的许可的。 而海淘平台上的产品,销售过程肯定需要用到对方的商标,标识,图片,但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在未获得品牌厂商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你的单品销售额是100万,人家可能懒得搭理你,放水养鱼嘛。如果是1000万,对方就有可能起诉你,而且一告一个准。如果你到了1个亿,甚至10个亿,可能又反而安全了,因为你已经大到足够去和对方谈判,让对方给你授权的地步。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一哄而上,没有授权就销售,然后整个市场做大,然后其中一两个商家被起诉,然后品牌商重视电商平台,谈判,授权。有点类似国内的视频网站,刚开始都是盗版,争取流量,做大,然后收购,合并,谈授权,打击盗版。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因为涉及的不是一个两个品牌,是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个品牌的问题。
    售后层面,同上,因为你压根就没有得到人家的授权,所以退换货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2 税收,外汇,支付牌照等问题。
    这个问题更复杂。前两天,我有介绍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相关政策。为什么要试点?试点就是因为这些方面没有搞明白,需要一边试,一边完善。
    跨境电商,采购在国外,收入在国内。当金额不大,一个月几十万,几百万的时候,你不需要考虑外汇,税收这些麻烦事情,用个支付宝什么的就可以解决。但当你的销售额是几百万,几千万,上亿的时候,你只有进项,没有出项,将会是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国外的采购发票是没法抵扣的,光增值税这块,只要税务局上门查水表,就够你折腾的。而且,中国是个外汇管制的国家,你的收入如何转移到国外,拿来采购?所以,现在很多电商都把服务器放在香港或者境外,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这也是为什么跨境电商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质检总局,财政部这九个部委的支持。
    哪怕是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本身,有些是得到这九个部委审批通过的,有些则只得到了海关总署的审批。有些是进口出口都通过了审批,有些则只得到了出口的审批。
    要协调这么多部门,可不是短期能够搞定的事情。以郑州为例,河南省政府和郑州市政府都想积极推动进口电子商务尽快上量,但哪怕是市政府,也一样搞不定海关这些部委。因为法律层面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家都在摸索,有些地方胆子大一些,有些地方胆子小一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些部委之间,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包括学术界,现在也尚有争论。
    光说税务这块,如果海外电商,只征收行邮税,以衣服为例,会不会对国内企业造成不公平。我可不可以在保税区生产,然后出口到香港,申请出口退税,然后转内销,用10%的行邮税进来?

    最后,回过来说说亚马逊进驻自贸区的影响。这个措施,能否解决上述问题?我的感觉是,短期内解决不了,光是商检局这关,就会导致他们很多品种的货物进不来。
    在未来的1-2年内,还是以中小商家为主,通过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摸索,为政策层面下一步出台相关具体法律法规做好准备,包括电子商务税的征收,包括电子商务外汇的使用及管理条例等等。
    另外,自贸区也好,自由贸易协定也好,只涉及关税的问题,没有涉及增殖税的问题,所以对于巨头,还是要收税的。而中小卖家,现阶段要做的,主要是从灰色渠道,逐渐转移到目前试点的这些渠道,为进一步规范化做好准备。另外,以美妆,母婴用品,生活电器等,专业聚焦一部分客户的电商会崛起,毕竟,搞定一类单品要比什么都做简单得多。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匿名用户 | 2017-10-16 11:51:37

    我在虎嗅发表的文章,转载过来。亚马逊开通海外直邮,要成为中国的海外批发市场?



    晚上端起水杯,拿着手机,准备边喝水边看看微信订阅号的各种海淘优惠折扣信息、代购组团信息,结果突然看到了《亚马逊开通海外直邮:亲,你们不用再“海外代购”了!》一文,震惊的我哆嗦了一下,差点没把杯子的水洒出来。我刚刚从美国亚马逊海淘转运了一批东西,还在转运公司那里运着呢!

    按照目前媒体公开报道的情况,亚马逊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国际贸易总部。简单说,主要干这么几件事:

    1、亚马逊要搞个电商网站,老外可以在外国直接买中国的东西。这个对目前做跨境电商出口的中国商人们有利,不过可能会影响到兰亭集序这些跨境出口B2C平台的生意。这个跟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无关,忽视掉。

    2、中国人可以中国直接买美国亚马逊、英国亚马逊、德国亚马逊、日本亚马逊的东西,东西直接寄到咱们在中国的家里,不用代购、不用转运了。这个碉堡了啊!

    3、在中国可以直接付钱到亚马逊然后转到境外。这个是亚马逊内部操作的问题,咱们老百姓看不到,也无所谓,只要能付人民币就可以了,不过亚马逊只能信用卡,如果能支付宝付款那就更好。

    美国亚马逊直邮入华,真的开始起来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我冷静了一下,猜想了一下。

    1、外国的婴儿配方奶粉仍然买不进来!因为产品质量标准中外不统一

    食品进口到中国,需要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的检验,符合中国的强制性标准,才能取得卫生证书,才能进入中国市场。除了食品,进口保健品需要向食药局申请进口保健食品产品注册,进口化妆品时也要申请备案或许可。这些程序,都是为了看看进口商品是不是符合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

    由于境外商品不是按照中国国标生产的,一旦中外质量标准不一样,很可能会因为不符合中国国标,而不能在中国市场销售。比如奶粉,中国市场销售的很多进口奶粉,都是适应中国标准专门生产的;直接拿欧美一些国家的奶粉来中国销售,会被中国法律认为质量不合格。所以,唉,妈妈们,你们很可能还是买不到婴儿奶粉,咱们不哭不哭。

    诸如此类涉及到中国政府对产品监管的问题,会造成很多商品无法直接进入中国市场。比如手机,如果没有在电信产业部备案,也不能在中国销售。想只卖半个肾就直邮买到美版Iphone6,可能还是不行,准备卖一整个肾买国行吧。

    2、有些东西还是买不到!因为销售商或厂家分区域销售。

    一方面,厂家会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商品品牌,不会允许出现跨区域的混乱现象。另一方面,厂家压根就没有准备在中国上市销售某些产品,因此也不会允许亚马逊打破他们的商业规划。

    比如,荷兰公司Nutricia有一大堆奶粉品牌都被中国妈妈俗称为牛栏,在英国是Cow-Gate(俗称英国牛栏),在意大利是Mellin(意大利牛栏),西班牙是Almiron(西班牙牛栏),波兰用的品牌是Bebilon(波兰牛栏),芬兰用的品牌是Tutteli(芬兰牛栏),在荷兰本地和中国用的都是Nutrilon,并且有了个中国名字叫诺优能。Nutricia公司已经划好了各个品牌的区域,是绝对不会允许亚马逊把英国牛栏卖到中国的。此外,不同品牌的牛栏之间奶源地和配方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不同国家政府对奶粉的价格补贴也不同。如果把英国政府补贴价格了的奶粉买到中国了,相当于补贴了中国人民,英国政府也不干啊。

    3、之前在中国已经能买到的东西,亚马逊可能不会卖,或者也不会更便宜!因为中国已经有代理商,厂家不会允许亚马逊全球串货。

    一方面,国际品牌会分区域寻求代理商。很多国际品牌在不同的国家,都会跟不同的代理商合作,并且不允许代理商之间串货。A国家代理的货,绝对不允许买到B国家去。另一方面,国际品牌会对中国地区会有特别的定价。很多国际品牌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已经建立了极高的品牌溢价,可以轻松卖出比其他国家更高的价格,他们完全不会同意亚马逊用其他国家的便宜价格,来冲击他们在中国轻松取得的高额利润。

    比如,最近进口汽车厂家被中国政府调查,指控它们在中国的价格远高于其他国家。这就是汽车厂家分区域定价的结果,因为中国钱好赚,所以故意定很高的价格。如果打破这种定价,厂家拿中国政府没有办法,拿亚马逊还是有办法的。

    厂家的这种反应,已经有新闻可以佐证。据报道,洛杉矶圣盖博谷有华裔把代购生意做到了汽车上。他在美国、按美国的价格购买汽车后,出口到中国。因为破坏了汽车厂家全球分区域定价的经销体系,这个华裔在美国被汽车厂家告上了法庭,最后的结果我还没有找到。

    4、亚马逊在中国可能会卖什么?

    综合上面blabla说的一大堆,亚马逊在中国可能卖什么呢?

    (1)在中国尚未建立销售体系的品牌。这些品牌还没有中国的代理商,也没有中国的销售系统,所以不会发生中美代理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由于他们没有中国的代理商,所以更需要亚马逊的平台。但是,也正是没有中国代理商,很可能之前还没有人为他们做过推广,在中国品牌认知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通过口碑慢慢体现。

    (2)中国质量标准不严格或者进口许可程序不复杂的商品。最常见的可能是服饰,服饰也本来是中国电商市场的主要商品,不过中国电商较高的退换货率,不知道美国亚马逊能不能扛得住。挺住啊!家居也可能是一个主要的渠道,锅碗瓢盆什么的,特别的日式zakka,希望能从日本亚马逊上买到。

    (3)符合中国质量标准的母婴和保健品。这本来就是海淘的重点,亚马逊没有理由不重视,管进口审批程序会稍微复杂一些,但是值得亚马逊下功夫。

    5、亚马逊直邮中国的商品会比正常进口关税低很多

    通常情况下,个人以自用为目的从海外购买的商品,按行邮税征收,行邮税很便宜;而以再次交易为目的邮递商品,将会被认定货物进行一般贸易关税的征收,货物的税就很贵了。代购是为了交易、为了再卖出去,按说应该是征收货物的税,但是现在大家打擦边球,被抽到后按行邮税征收。海淘转运回国,一般是自己用,偶尔被抽查到需要交税,交的其实也只是行邮税,不过个人海淘的货物,东西不多,一般都是用空运,运费挺贵。

    在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海关总署推荐的五城市跨境电商试点之后,“保税区物流+行邮税”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获批。亚马逊这次也是通过上海自贸区的保税区。

    这说明什么?首先,亚马逊的货物,可能会以比空运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海运,批量囤到自贸区的仓库,什么税都先不用交。然后,等中国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自贸区的仓库提出来,交一点行邮税,然后发给中国消费者。这样,运输成本比海淘转运低,征的都是行邮税,有极大的价格优势。

    行邮税有多低呢?行邮税有10%、20%、30%、50%档税率,奶粉、保健食品、鞋靴、箱包、3C是10%,服装是20%,化妆品50%。

    这么算的话,如果买100块钱的化妆品,要交50块钱的税,是吗?不,不用交税!哈哈哈!根据海关规定,如要交的税在人民币50元以下(含50元),全额免征收税款。所以,如果要买500块钱的奶粉,要交的税是50块钱,免征;如果要买250块钱的衣服,要交的税也是50块钱,也免征!哦也!大家将来在亚马逊直邮下单时,算好免税额,分拆订单下单,就可以免去行邮税了!

    6、淘宝店、线下实体店和批发商将会在亚马逊批发拿货,迫使亚马逊限购

    如果正常进口商品要交货物的高昂关税,从亚马逊下单直邮,甚至连行邮税都会免掉,你猜万能的中国人会做什么?当然会上亚马逊批发打货!亚马逊顶替了动物园、官园、小红门、金五星等,成为了下一批发拿货市场。

    大家再也不正儿八经搞进口了,从亚马逊进货多划算啊。虽然行邮税只用于个人使用,如果再转卖出去就要被视为走私,但是在这暴利面前,肯定有会有前赴后继、认为法不责众的冒险者们,上亚马逊批发拿货!我不知道后面的情节会是怎样,是中国海关怒了?还是亚马逊怒了?

    上述都是猜想,情况很可能会不一样。总之,我们一起等待亚马逊直邮入华正式开展!美亚代购们,转运公司们,你们也别着急,肯定会有你们继续发挥余热的空间。

    ------补充一下--------

    前面说,不符合中国质量标准的商品,亚马逊可能卖不到中国来。这个结论,可能错了。后来朋友提出,从美国亚马逊买过来一般是自用,不是转售,所以不是经营行为,不符合中国质量标准不是问题。所以,奶粉还是有希望的。

    另外,虎嗅上另外一篇文章说,亚马逊上可以全球销售的商品都有global的标记,有这个标记的商品只占亚马逊全部商品的1%。别急着狂欢,亚马逊的中国大计划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偷偷放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maudplanet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