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电影电视

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2 个回答

  • Lindroid | 2017-10-16 12:29:54

    语言是用来传递思想的,是为了表达、沟通和理解。说的人能说清楚,看的人能看明白,那就行了。

    这个世界只有极少的内容能用明确的语言来准确地描述。即使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有太多的感觉、感受、感情与感想难以用语言表达(所以能描述出来还能人感同身受的人都文豪)。

    把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句话拆开,无论是 “他大约是死了” 还是 “他的确是死了”,都无法表达出原句的微妙意思。“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句话真的是既洗练又通俗易懂。

    并不是因为鲁迅是名人所以有病句豁免权,而是我们视为天经地义的语法规则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语法只是对语言习惯的总结,并不是语言必须要遵守的法律

    先有语言习惯再有语法,而不是先有语法再有语言习惯。之所以要遵循语法只是因为这些表达方式符合大众习惯,能更容易被理解(学习语法是快速掌握语言的一种方法);而新的表达习惯被大家熟悉和接受之后,自然会有语言学家总结成语法。——而即使语言专家不幸全死了,也不会对我们说话有什么影响。

    字典也一样,只是对语言字词的常用含义的总结归纳。词语的含义是由用的人赋予的,而不是由字典规定。为了更好地沟通,我们不能假定说话的人就一定遵循字典的定义,而是要努力去搞明白说话者想表达的含义。当然,为了减少沟通困难、避免误解,使用常用含义进行表达是有好处的。

    语言是有生命力的,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已经死亡的语言才完全遵循语法规则。用语法去强制约束语言是在扼杀语言的生命力。死抱着语法可不就是迂腐如“孔乙己”么?

    英语里也有很多所谓“病句”,例如:Everyone returned to their seats.(每个人都回到了他们各自的座位)。 语言专家会认为everyone是单数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Everyone returned to his seat. 可这完全不符合日常习惯,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每个人都回到了他的座位)。

    我们不需要语言学家来规定我们怎么说话,就像鸟儿不需要鸟类学家来规定它们怎么飞翔一样。很多语言专家把语法当律法,把自己当审判者。他们中的一些人是为了地位而抢夺话语权把自己打造成权威,进一步为了专制而剥夺人民的语言自由,更多人则完全是出于愚昧而成为帮凶。

    “孔乙己”们可真是害人啊!


    即使「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因为前后逻辑矛盾而被称为病句,那又如何? 「在一间装满了昏睡将死的人,却又绝无窗户、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唤醒少数较为清醒的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承受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 这样的呐喊不也是前后矛盾的么? 难道它因此就没有意义了吗?其意义并不在当下,而是「在于将来」。这铁屋子仍在源源不断地关进新的囚徒,当下确实可能没有什么希望,甚至于让清醒的人陷入更悲哀的绝望,但却「不能说将来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Words are power.

    孔乙己们是被关在铁房子里的昏睡者……

    本问答由Lindroid提供

  • Lindroid | 2017-10-16 11:59:30

    作为一个尚在学中文的尼奇利亚人,我谈一下。
    这个其实不是病句,而是作者为求凝练,将两层意义合并在一个句子中。

    (1)从“情理”推断,孔乙己应该是死了,这是理之必然
    ——所以说他的确是死了。
    但是……(2)作者缺乏“实证”,没有确切证据来支持上述推断
    ——所以说他大约是死了。
    (1)和(2)两个意义合并在一个句子中,就是所谓的——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因此不是一个病句,恰恰是作者“思维严谨”的表现,追求更准确地描摹事态。贵国鲁迅向以“严谨”见长,用词考究,于此可见一斑。(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之外的他,应该会很关心“‘茴’字有四种写法”。这是我从情势上推断的,理之必然。可惜我没有证据,所以我改正一下刚才的说法——他大约的确会关心”‘茴’字有四种写法“

    必须提一下的是,鲁迅这个并不是没有渊源的。渊源来自秦桧的名言——“莫须有”。
    “莫须有”的意思其实就是“大约的确是有”。(指岳飞的谋反)
    “莫”在汉语中常表示否定(的本义是表示黄昏,即“暮”。因为黄昏是白天结束,在古人意识里,这正是白天遭受“否定”的开始,当把这一时刻命名为“莫”(暮),其内在蕴含的否定含义使得它可以以隐喻的方式表示否定状态),而“须”又是表示“理之必然”的肯定,“莫须”合在一起,等于就是“大约的确”。秦桧的意思是,从情理推断,岳飞谋反是“理之必然”(当然是从他所认为的那个“理”),但是,确实是拿不出证据(对秦桧而言,应该是“暂时”拿不出),所以,岳飞真的是否谋反呢?秦桧认为,他大约的确是在谋反
    至此,韩世忠几乎无言以对,惟愤愤拂袖而去。
    鲁迅浙江人,小时候关于秦桧的“莫须有”故事想必非常熟悉,出于文人对于语言的敏感,想必对“莫须有”的句式有点迷恋(理之必然),很可能因此启发他写下《孔乙己》结尾的这个”名句“。当然,我找不到证据,只能说大约的确如此。

    本问答由Lindroid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