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回答
-
| 2017-10-15 15:20:41 广告
更新一下近况:
目前在一家有理想有节操的创业公司里做产品负责人,做得很开心,不仅重新找回了做产品的初心,而且整个团队的氛围是我喜欢的校园气质,团队非常年轻,核心团队里有非常高比例的常春藤和清北毕业生,但是都很接地气。所以,找一个有理想的互联网公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完全有可能的,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像曾经的我一样迷茫过的理想主义产品经理们一些正能量。
我目前在做的产品(洋葱数学 —),如果了解在线教育方向的同学应该能感受到我们绝对在做很不一样的有趣产品,欢迎有兴趣加入的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们给我们投简历,也欢迎私信交流。
严禁分享或转载到百姓知道之外的网站和媒体,谢谢理解。
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注。。。看了所有回答,大家提到了很多从这家公司离职的原因,包括一些普适性的理由,比如不靠谱的上司,比如大公司病和内部的勾心斗角,比如钱没给够,而外面有更好的机会等等。
我补充一个也许很虚,但却是仍然在我从百度离职3个月后还触动到我的理由,那就是这家公司丢失了曾经的理想情怀,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真诚纯粹的员工文化。
10年大学毕业刚入职百度的时候,曾经觉得这家公司简直满足了我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所有幻想:
1,“属于年轻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氛围”
当时百度员工的平均年龄好像是24岁,而我当时25岁。 百度的员工普遍都是刚从大学毕业1-3年左右,很多高级经理也都是毕业后在百度工作3年左右上去的,当时空降中高层极少。
百度的员工相互称呼对方为同学,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是这样。
当时一线员工和经理或总监“争得脸红耳赤“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李彦宏给员工做宣讲被工程师呛的,也没听说因此谁被开了或怎么样,大家都觉得也不是多大不了的事。当时百度介绍员工文化(还没被总结成论语),说用事实说话,不唯上,虽然已经不总是管事,但至少基本还是靠谱。
给其他人发邮件,邮件末尾会写谢谢,貌似这是百度惯例,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乎这个。跨部门提需求,邮件会说”请支持我,非常感谢“。
当时同事之间沟通大多数情况都很直接,出了问题不是想到怎么逃避责任,而是怎么解决问题,不爽了就找对方聊。像我这样情商极低的人,都和同事成了朋友,关系融洽。
在百度食堂吃完饭,一堆学生模样的员工绕着大厦散步,加上边上一个篮球场,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哪个学校的校区呢。
真的很像一个学校的感觉。当时觉得,哇,所谓的”自由平等“,”给优秀的年轻人最大的空间“,”这儿可以和同事做朋友“,真的不是只是一句空话。
2,这是家还算有“自尊”有“理想“的公司。
我刚入职那会,感觉百度几乎没有明显抄袭哪个竞品的行径,即使是后发做一些产品(比如当时百姓知道出了后百度做了新知,但却没有直接copy),也是基于自己的思路去做。
当时百度也几乎也没有做过很低俗很擦边球的事情,当时百度空间改版,做陌生人交友,内部开产品会,很多人就提出是否就是变相约炮,当时产品总监和产品经理都一致澄清强调。当时的kpi可也是很重的。。。对比下现在百度的那些产品,呵呵。
也许远远不如google(我是谷粉),但当时在国内也算很有节操的公司,当时网上还有央视集中黑百度,我还有我很多同事,那是真心非常愤怒。
那时候,哪怕是对于ecom做的一些事,我们用户产品的同学也是会吐槽的,还经常流传当年俞军怒骂ecom无节操负责人的段子。
自尊和理想,其实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会因此丢失很多实际的利益,但对于它的员工而言,确是弥足珍贵的东西,它让设计师相信,我在创造一个服务亿万网民的产品,而不是我他妈又抄了一个产品,真省事。
3,这是一家有自己的产品方法论和决策原则的公司。
现在百度的pm口碑极差,当年可不是这样。
曾经百度的pm招人很少(我那年在成都只招了我一个pm),存活很难,因此pm的基本素质都是很不错的。
内部也有相对系统的方法论,当年俞军的三个产品决策原则,13条军规什么的这种”流出版“,都一度很火。我一直觉得俞军为首的百度pm整理的这些方法论,到现在也是极有价值,可惜的是,现在一次次看着百度的产品背离这些基本方法论。,当年百度的核心产品成功率极高,mp3,知道,贴吧,百科,空间(老),文库都做起来了,只有后期的有啊死了。
我刚入职时,俞军刚走了不久,整体上,百度的产品决策还是遵照俞军的决策原则,因此至少不会出乱。但之后决策原则做了大的调整,简单总结就是:只要老板觉得收益足够大,就可以去做,冒险也要做。。
做了调整后,觉得公认除了搜索外产品sense很一般的某同学,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再也没人有理由挡住他狂野奔跑了。。
久而久之,曾经的方法论,没有与时俱进得去更新完善和补充,而是渐渐被抛弃。。
以上三点,其实相辅相成。丢失了理想和尊严,就很容易被短期的利益说迷惑,做一些短视的事情。没了理想和尊严,就会有样学样,看到某公司没下限讲狼性发达了,就会忽略其文化的破坏性而拼命想学它。而好大喜功不切实际设定kpi则必然造成员工过度的向上管理,丢掉了”用事实说话不唯上“的核心价值观,最后疯狂扩招,大跃进,员工必然也变得功利和冷漠。
而对我而言,我几乎是一步步看着这家曾经很骄傲有追求至少有底限的公司丢掉它的荣耀和尊严,一步步走向平庸。
1,产品决策逻辑的颠覆,造成了很多的老板项目,老板项目极少成功(应该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吧。。)
2,这些老板项目,对于负责的产品经理而言,是无比痛苦的,因为放弃了决策权,纯执行,还得逼着自己打鸡血自我催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之前的老大就是其中之一。
3,为了响应老板的宏伟战略,很多产品线都得跟着折腾。折腾也就算了,说不定下次老板改了主意,下面马上又得再次折腾(老板未必知道,下面的人都会说,保证可以搞定,没啥问题),苦的都是下面执行的,恩,我就是一线执行之一。
4,好不容易trans到一个我喜欢的产品线,可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离职前,我想做的一个项目,因为存在一些争议,然后没做好向上管理,被部门老大反悔不给资源继续做了,我的上级对我说,”如果在以前的百度,这种一线pm坚持想做的项目,如果没有太大问题,是一定会给资源做的,哪怕可能会做败“,她前后说了好几次,当时我终于反应过来,这不是当年我那家喜欢的公司了,我该走了。
离职百度,对我而言,最大的创伤,就是,一种幻想覆灭了,对于互联网公司的那种莫名其妙的幻想,凭什么在这个无比现实功利的社会,会出现一个”不冷漠而是热情,不功利而是温馨,有尊严有理想“的公司,你还这么幸运可以加入?
我唯一能说明自己的说法,就是这样的公司或者机会是存在的,但是非常稀缺,而你不够优秀和牛逼,如果你足够牛逼,甚至自己做一家这样的公司啊。不再幻想,哪怕当年那么普通的我,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机会了。
涉及对百度的评价,皆一家之言。好的坏的,都只是我自身经历感受,可能失之偏颇,请勿对号入座。
也不匿名了,匿名很不痛快。
我自问自答这个问题的初心,是因为我怀念当年刚入职百度的那段工作经历,事实上在百度的第一年是我成长最快也工作得最开心的时光,对此一直心存感激,哪怕吐槽一些我看到的问题,也恰恰是因为对这家公司还留有感情和期待。
有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得到了这么多百度前员工(和员工)的赞同和共鸣,让我觉得至少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怀有这样的感情。
这让我更确信一点,很多看起来很虚很理想化的东西,比如“公平平等”这样的公司氛围,比如“创造一个更好的产品服务用户”的公司目标,比如公司的自尊和节操,其实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忽悠大众立牌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影响员工去留的关键环节。并不是给钱多,做的方向有前途,就一定能留住好的人才的。本问答由张明提供
-
| 2017-10-15 14:35:04 广告
我来腆着脸讲讲我的故事,反正这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假如能给有类似想法的同学一些不一样的信息,那这段失败的经历也算能有些正面价值。
百度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到我离开在百度一共做了3年多的时间,在中国互联网这个环境里面,连续在一个公司3年应该还不算特别短。
先说好的地方:
1)升职空间:我是很标准的每年升职一次,一直走技术路线。算是中规中矩,不算是那种连续跳级的明星人物,但到离职的时候还没有遇到职业瓶颈。即使是员工数量不断增加,但感觉T3,T4升职的门槛也在不断降低。所以对于新人而言,发展空间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当然一个个体能影响的范伟是相对变小了。
2)技术成长:没离开的时候感觉不太明显,离开后回头看,还是学了非常多的东西。既有垂直搜索核心技术方面的硬实力,也有团队协作和管理上的软实力提升。这些东西在离开后的新环境里,我自己才体会到。说句不要脸的话,感觉的确是高于平均水准的。
3)虚名:这段工作经历基本上让我找新工作容易了很多,基本上感兴趣的地方,不需要考虑要不要自己的问题,而是自己愿不愿意去的问题。
再说为什么想要离开:
1)恐惧:随着级别升高,感觉自己投入在技术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成为一个中介与技术和管理之间搭桥的一个角色。研究领域上自己底子不够好,只能靠着背景知识不断加强来弥补;工程领域上,代码越写越少,说的越来越多。这是让我感觉非常非常恐惧的事情,作为一个热爱技术的人,似乎离技术越来越远。
2)驱动:国内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太快了,这应该不是百度一家的情况,大家都需要“收益”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人人都想上前线。但短期内看不清楚收益,或者存在风险的领域,大家都有意识的避开。我把收益拿到就行了,剩下的交给后面的人去擦屁股。像基础架构和效率工具方面,如果没有有影响力的大佬牵头,是很难做起来的。我一直很好奇,国外的公司是如何能激励内部的tools团队不断作出提升整体效率的基础工具。所以,百度的开发效率算不上高,日志统计,代码管理发布等等这些方面,一直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算不上高效,甚至是效率瓶颈。
3)跨部门合作:这个是噩梦,也是公司大了以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平衡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在“收益”驱动的情况下,各个部门之间的谁会愿意做别人的嫁衣?内部竞争比外部竞争还要更激烈,外部竞争还可以共存,大不了一大一小,内部竞争就只有一个能活,公司怎么会愿意资源重复投入。看似和谐的部门协作,我个人觉得还不如索性拆分成独立的事业部,大家各自拥有自主权,比这种“合作”不顺畅,有不能真刀真枪的“竞争”,可能要好一点。(管理,尤其是大公司的管理是门大学问,百度的高阶管理层都是很聪明的人,这里也就是发发牢骚,管理一个两万人的公司很难)
4)诱惑:搜索似乎是个相对成熟的产业,虽然依然有非常多的新技术可以展望,但我们得承认在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之前,我们已经处在80%向90%迈进的过程中,这个速度要远远慢于0%到80%的过程。看着周边的不断出现的新产品,自己也想亲手参与从零做起,把一个产品做大。
5)文化冲突:随着公司扩张,遇到了一些从其他公司招聘进来的人,存在不小的文化冲突。我个人感觉百度自身培养起来的工程师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上都正直上进,或者说都很善良。可能是个例,我们组从其他公司招聘的一位工程师,让我个人感觉非常难于合作。比如,向上谄媚,向下压榨,把新员工的工作说成是自己做的,在自己的工作里面数据作假,在向上汇报的时候就主动承担工作,在和工程师合作的时候就把活都推给别人。这都让我个人非常难受,我无法忍受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老实说,百度土生土长起来的不论是搞技术的还是搞管理的,跟外面一比,都和纯情高中生一样,只能被活活玩死。从数字公司空降来的总监,把部门搞的乌烟瘴气,大清洗,拉亲信,树山头,搞斗争。得承认,这人折腾起来还挺有本事,但真心不想和他共事啊,做事底线不一样啊。
综合以上种种,我决定离开百度,加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初创公司。人少,面对的管理问题就少,我可以安安心心的投入在技术上,这是我的初衷。
加入新公司以后,蜜月期的确非常幸福。遇见了很多不一样人,见识了很多不一样的技术。而且每个人都不是螺丝钉而是工具箱,能干好多不同的事情。让我大开眼界。有着在百度的技术积累,初创公司遇到的种种挑战最后都解决的不错,也给自己增强了不少信心。
但蜜月期过后,我又继续遇到了不同的文化冲突,这点我是没想到的。可以说百度把我惯坏了,很多时候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结果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这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百度的好。这和谈恋爱一样,第一段感情总是在挑对方的毛病,分开后才想到对方的好。
1)”领导的意思“:在百度,我还是相信大家都是讲道理的,遇到分歧,大家可以摆数据做分析,百度的氛围还是相信一线的分析的。在新公司我遇到几次“领导说”。“XXX大佬说了YYY功能很重要我们要马上做”,我做了一些基础的数据分析,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当时最紧迫的问题,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问题急待解决。因为YYY功能需要我做,但我几次都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没想到的是,这个为以后埋下了祸根。之后,还出现过“领导”自己定了一个策略规则,要求尽快上线,我则反馈说这要评估数据才行(在百度做过类似工作的同学也许能理解这种情况,脑袋空想一个策略,都是有合理性存在的,但实际情况怎样还得要进行线下线上的评估验证)这种情况出现了不只一次,我依旧是用的百度式的处理方式,这是我个人悲剧的开始。
2)“经理”:因为到新公司以后,做了很多大功能的升级,继续不要脸的说,效果真的不错。CXO们希望我做技术团队的“经理”,我拒绝了。我觉得团队这么小,要那么多管理角色干嘛,技术挑战还有那么大,有各种O做管理角色就够了。同样没想到,这被理解成为了不愿承担团队职责,逃避责任的行为。这是我的又一宗罪。因为BAT这些公司都是技术,管理双线制,但对于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创始人而言,这的确不太好理解。理解成了我没有上进心,没有创业精神,逃避职责。
3)团队管理:依然是我没有摆脱旧的思维,习惯了结果导向,平时很多细节不讲究。早上很晚才到(快到中午了都),有时候困了就直接躺沙发上睡了,有几次下午三四点自己就开始阅读论文。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影响我个人的业绩,当有了前面的各种文化冲突的情况下,也逐渐演变成了懒散不敬业的印象。我觉得时间安排是我的个人自由,我也足够努力和投入(甚至没投入什么精力在家庭上,导致了又一重的悲剧),但没有意识到这是问题,是我的问题。
4)向上管理:在百度我觉得我向上管理还做的不错,有一些诉求会主动的反馈表达,但在新公司却又成了悲剧。我是向上管理做的比较积极的人,新团队里面,很多时候大家工作到很晚,半夜两点也经常出现。但时间都花在了和系统环境和重复出现的工程管理问题上。比如测试环境不对,比如代码merge错了各种低级问题。大家常说大公司效率低,被各种流程困扰。而小公司没有流程,大家像没头苍蝇一样稀里糊涂的。一种是原地踏步,一种是没有方向的四处乱跑。这一点把我刺痛了,加入小团队,就是想能摆脱大公司的弊病,轻装快跑。我向各种O都反馈了这些问题,并且希望他们能重视这些问题,不要光想着自己是个产品经理,不要老把乔布斯挂嘴边(你看我多不会说话)。但这进一步加剧了冲突。
5)其他还有很多,其实都是我没有意识到的文化冲突。我理解大家都有一个很积极的未来目标。但对于管理团队和做事风格上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和“领导”意见不一样,甚至争论问题,甚至向“领导”指出问题和希望能改进,在百度我从来都不觉得是高压线,但环境不一样,我没能及时调整和改进,不断的触及高压线。
最后,我还在琢磨怎么能让大家不要再犯重复错误提高效率的时候,被要求尽快离开团队,也就是说我被开了。呵呵,你看我有多后知后觉。
同时,家庭方面也因为我长期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很少顾及,也出现了重大的危机。几乎是同一时间一前一后,我受到双重打击,整个人几乎崩溃。
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是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对自己的成长帮助不大)。当然这无法挽回我在这段经历上的失败。
1)团队管理是个大问题,不要以为到哪里都和百度的管理风格一样,不要把开放简单的环境当作理所应当。团队管理是个需要真刀真枪的实践经验的,对于初创企业的管理团队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放亮眼睛。不是小团队就没有管理问题,管理好一个团队真的很难,开始体量百度各种经理,特别是一线经理的难处。他们肯定也给过我很多的包容,只是我自己没感觉到罢了。
2)风格作风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尽量要找到和自己风格契合的团队。短时间接触很难了解个透彻,熟人比生人要风险小得多。不要光想着自己一根筋做技术做产品,不会看人不会和各种风格的人合作,这是短板,迟早得治,要不就老实待在百度这个环境里不要出来。
3)不要把任何情况当作理所应当,有些东西你没有了才会知道珍惜。没有完美的地方,或者有完美的地方,但要有很好的运气才能遇到。百度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代表他没有任何优点。同样外面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诱惑,不代表就如你所愿。机会成本和风险自己要想想清楚。期望和现实的落差,会让你活的很痛苦。
4)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要“做大事”,非要把事情搞的对立起来,好像不做点牺牲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投入。因为要做“事业”所以不顾及“家庭”,还是自己没能处理还两者的平衡,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不要回避这个问题,想当然的认为“做大事”就得有牺牲。这种自我陶醉式的悲壮,也就能骗骗自己而已,一点也不感人。
5)“期权(OPTION)”不值钱,由于中国各种的法律和外汇管理条例,拿中国护照的个人是很难进行返程投资的,也就是说除了上市以外,你基本上无法合法行权…… 这一点在我离开的时候才第一次听说,在中国和VIE架构下,除非上市等少数途径,期权和烂纸是一样的。如果你中途离开或者被迫中途离开,没有任何法律会保障你的权益,通常来说你不行权的话期权会在你离职半年后失效。所以不要把“期权”的数字当成一个非常影响你决定的因素。返程投资和如何行权这些东西是没有人会跟你讲的,自己研究研究法律,合同里面看看清楚,好的公司会考虑到行权的问题给一些变相行权激励的手段;不好的公司,就只有不能行权半年过期的期权了。这些事情要么自己考虑清楚,要么交给成熟的公司去帮你考虑(至少不会坑你)。
最后,百度不是一个完美的公司,但绝对不是个差公司,我非常怀念在百度工作的日子。本问答由张明提供
更多
- 刷宝pos机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
- 96
- 3
- 北京朝阳靠谱的老人吸氧客服微信哪里有?路过的前辈们请回复下
- 15
- 3
- 考拉畅付pos机24小时人工电话是多少
- 72
- 3
- 考拉畅付pos机客户人工电话是多少?
- 59
- 3
- 北京通州附近哪里有充氧的地方有哪些注意事项?在座的大仙们急急急
- 56
- 3
- 全北京市高纯氧气商家电话多少?路过的boss们请回复下
- 65
- 3
- 北京丰台区应该怎么找氧气瓶出售出租商户手机号怎么找?路过的boss们请回复下
- 43
- 3
- 北京通州附近哪里有氧气配送哪几点比较重要?诸位童鞋们帮忙答一下
- 58
- 3
- 北京通州老人需要家庭吸氧换氧哪家值得选择?路过的大哥大姐们跪求解答
- 76
- 3
- 北京通州附近哪里有氧气瓶换氧哪家档次高?诸位童鞋们帮忙答一下
- 67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