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通讯通信

释迦牟尼之后有没有人修行成佛?为什么?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修行成佛?


2 个回答

  • 陆金纯 | 2017-10-13 14:08:01

    初地菩萨和佛看起来很好区分,经中也宣说了二者功德方面的重大差别。
    在一些经里面,关于根本的区别,佛说,佛与菩萨的区别是出定、入定。佛没有出定入定的区别,菩萨则有出定。当然定有无量种,这个定指安住心性本来面目。
    另外,初地菩萨能化现百化身。因为证悟了无我,所以化身和"本体"之间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主次之分。而初地菩萨最短可以七天成佛(我印象中是七天,也许是七年?),如果100位中,有一位选择了七日成佛,而其他化身没有成佛。那位"本体"也没有成佛。请问xx菩萨是佛还是菩萨?文殊菩萨就是如此。他的一个化身已经成佛叫龙种上尊王佛。
    所以成就初地是一个重要界线,初地就不好区分佛与菩萨,区分起来也意义不大。华严经中佛也说过,不应对佛与菩萨有所分别。


    另外,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二宏化显现成佛的,在此世界,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之间不会有其他佛。
    但期间又确有成佛者。但凡夫看看起来他们就是普通人。顶多是个大德。
    但如果一个修行者,获得了法流三摩地,就能够见到他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成佛呢?实际上没有办法判断。所以佛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唯有佛能正确观察众生境界。
    外相不管用。
    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证悟传承"。佛说,摩诃迦叶证悟了,摩诃迦叶说阿难证悟了…达摩说慧可证悟了,慧可说僧粲证悟了,僧粲说道信证悟了,道信说弘忍证悟了,弘忍说慧能证悟了…。证悟,需要得到证悟之师的印证,这就是证悟传承。如果某一代没有证悟者,那这个传承的证悟传承就断掉了。可以期待一下别的分支了,因为一个成就的师父可能有多个成就弟子,这样证悟传承的分支还是会多一点。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去了解他的传承。靠自己的智慧是无法判断的。一个小学生如何为大学生判卷呢?

    本问答由陆金纯提供

  • 陆金纯 | 2017-10-13 13:39:46

    释迦牟尼之前有无数人成佛。
    释迦牟尼在世有无数人成佛。
    释迦牟尼之后有无数人成佛。

    某种意义上,成佛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与其说佛是一种境界,我更喜欢说:佛是一种选择。
    我选择成佛,就这么简单。
    初地及以上菩萨只要愿意,可以在七年内成佛,也可以过两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像普贤弥勒这样的菩萨,成佛只是一瞬间的事。几乎所有菩萨都可以成佛,他们没有成佛,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成佛。
    (我欲仁,斯仁至矣。儒家仁和君子同样也是一种选择。)

    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修行成佛?
    如果有人把佛的话背诵下来,一板一眼的给我们复述,那跟佛亲自来讲相比,有什么区别?怎样来判断?
    1、去质疑他。
    听其言而观其行,佛随缘说法,为的是让更多人进入正道。而伪佛呢,他们大多只是借讲道为幌子,是为享受教育别人的快乐。一定要有高高在上的地位。所以,当出现疑问、质疑、甚至相反意见的时候,无论这些意见是否幼稚,佛必不会大惊小怪,因为他们知道,正因为世间有这些疑惑困惑,自己才有讲道的必要。否则何必浪费口水。于是乎,这些佛的反应大半是寻理逐句,慢慢讲来,慢慢解释。就算是遇到故意找茬、捣乱的,佛也会随缘随机讲法开示,实在不行就先冷处理,不搭理,等以后的缘到了再来开示。
    而伪佛不一样,相反的意见或质疑已经挑衅了他的高度,质疑了他的权威,他本来就是来享受的不是来受罪的,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反应通常会超乎寻常的激烈。加上这样的人修养一般欠佳,破口大骂问候别人全家的多半就是这类人了。

    2、不去判断。
    第一条方法是不可行的,看似有道理,最多去判断人是不是较善知识(连是不是善知识都无法判断)
    连玄奘都不分辨不出来小雷音寺的黄眉老祖是不是佛?你又怎么去分辨其他人是不是佛呢?

    开个玩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去数一下他的牙是不是四十颗,看看手长过不过膝,如果都有,姑且可判断他不是佛就是转轮圣王或基因突变。

    知友 @庄表伟的回答是真的:
    有一个残酷的真相:「如果你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就无法分别他人是否骗子。」
    一个更加残酷的真相:「有很多在自己的领域非常厉害的专家,出了自己擅长的领域,照样被人骗。」
    一个最残酷的真相:「仔细阅读本问题的所有回答,对于你避免上当,毫无帮助。」
    3、判断他人是不是佛,意义不大。
    就算“有一大波佛向你袭来”,如果心存傲慢,照样什么都学不到!
    为什么说家乡无圣贤,就是这个道理。
    耶稣回家乡,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嘛?
    马祖回家乡,“哪是什么圣人,不就是马簸箕吗?
    马祖还作了一首诗: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如果有人提问“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这个我倒是有很多话要说,如果你看到这个题,请邀请我,谢谢哦。

    现在我告诉你,是人皆有佛性,你的朋友、网友、同学、老师、父母都会有是佛的瞬间。
    扔掉你的我慢,向身边的人学习。见贤思齐,不贤内省,随时检点,实践证法。这才是修行的正途。你选择了什么,就要一步步去做,慢慢积累,由渐入顿,今天且修幻,明日做佛祖。
    大致如此。

    本问答由陆金纯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