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院校信息

幼儿教育通过虚拟的金钱来奖励是否合适?

幼儿教育通过虚拟的金钱来奖励是否合适?

1 个回答

  • 乔乔 | 2017-10-13 15:09:02

    通过与 @张英锋 的交流(见他回答此问题下面的回复),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了量化奖励在教育中的坏处,非常感谢交流和讨论。但我对这个问题做了仔细的思考后,发现问题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讨论的,所以我整理了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由于我没有长期的实验结论,只能通过逻辑来推断我的观点,以供参考,不对之处,大家讨论。

    量化奖励分析

    教育中是否需要奖励?这个毋庸置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奖励都是非常需要的。

    奖励分为几种?1. 精神奖励。如口头表扬、拥抱、鼓掌、戴红花、发奖状等都属于精神奖励。 2. 物质奖励。如吃好吃的、买礼物、旅行等。 3. 量化奖励。如真实的货币、虚拟货币、积分等,最终可以通过这些量化数据再转化成物质或相应希望。

    什么时候需要奖励?1. 设置一个期望高度,达到目标后给予奖励。 2. 孩子做到了未预想到的好事,如帮助了同学,在母亲节给妈妈惊喜、超出了预期高度的优异表现等,给予奖励。

    我个人认为任何时候表现好时都应该精神奖励。没有不适合的时候。但对于物质奖励和量化奖励却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定。

    什么时候不适合量化奖励?1.与他人涉及情感相关的付出不太合适量化奖励。例如帮助同学,做家务,礼貌待人。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对孩子付出时不需要孩子物质或量化奖励,反之也是如此,这一点需要不断在教育中强化。 2.对已经很有兴趣,比较爱好的领域,不太适合量化奖励。比如已经非常喜欢画画了,再去强调画每张画给多少钱或积分都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去过多强调外在奖励还是伤害孩子。 3.做了未预想到的好事,不建议量化奖励。因为未预想到的好事,是意外或者自己已经有动机。不需要再通过量化奖励来鼓励这个动机。此时更建议精神鼓励。

    什么时候适合量化奖励?1. 对未知领域、无兴趣领域、恐惧领域、克服不好甚至恶劣习惯等,量化奖励是一种有效的在缺乏动机时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手段。 例如与自我提高相关的付出、像练钢琴、学书法、背古诗、算术准确等短期难以激发兴趣,又必须要努力才能提高的技能。 2. 在精神鼓励已经基本无效时。量化奖励是比谩骂与体罚等更优秀的激励手段。

    换句话说,量化奖励是一种转化,因对某种奖励存在希望,而决定忍受暂时痛苦的转化。

    量化奖励的好处是什么?1. 奖励有助于人成长。而量化有助于成长中更大程度的明确和细化目标。 与物质奖励相比,对达到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都可以具体量化。比如期末考试考好就去旅行。这是一种物质奖励的表述,但显然,去本城市一个公园游玩,还是出国旅行,这是有显著差异的。量化就可以明确出,每个作业做得好都可以积分1分,一次小测验考好积10分,一次期末考考好积50分,多科目再积分。最终去一个公园玩,可以消费10个积分,去某个地方旅行可以消费50个积分等。量化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奖励细化,并给期望结果定价。 再比如说细化目标的例子,两次马拉松世界冠军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说道自己的夺冠秘诀:“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显然量化奖励也有这样的效果。

    2. 量化奖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数学能力。 对数量多少有清楚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能力。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人儿时对数字的不敏感,造成成人后相关工作或生活技能相当糟糕,比如理财能力,搞不清楚收支情况,不理解银行利率、购房或买保险被骗等等。

    量化奖励与精神奖励是否矛盾?量化奖励与精神奖励不是取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 在与孩子量化奖励的互动中,需要与孩子一起定价,陪同一起努力,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不断对达到目标的肯定、祝贺和赞美,需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 也就是说,精神奖励不但不能少,而且应该在每个量化目标达到,需要量化奖励时都给予精神上的肯定。

    量化奖励的实践操作举例比如像我儿子,画画非常喜欢,不用我任何要求,让他每天画一张都没有问题。那么在画画上,就没有必要去量化奖励了。再比如像母亲节时,他画了一张卡片给他妈妈,我们都非常高兴,给予了他很多肯定和鼓励。这些我们也没有量化奖励。还比如像做家务劳动,那是对全家人做贡献,这也不应该量化奖励的方式来处理。

    但是像他做算术题,做10题就有1、2道是错的,不是不会,就是马虎。鼓励没用,批评也没用,就是不愿意检查(检查一般就可以检查出来错误),最终如果强迫检查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于是我和他做了约定,以后做题完成奖励10积分(说金钱可能太敏感),检查后可以奖励翻倍的积分20积分,检查全对可以再加5积分(注意我的定价策略,我显然更加鼓励做完后检查对错这个行为,而不是全对这个结果)。通过近一周的观察,他的算术准确率大大提高了,基本没有了错误,相信继续坚持下去,他可以养成做完作业检查的习惯。 人都有惰性,做抽象的算术题本就不是特别感兴趣,再需要检查一遍对于孩子来讲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任务。我曾经是数学教师,我深刻地理解,要想数学考试得高分,不是将难题都做出来,而是要将简单题做全对,所以检查是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这与兴趣无关,仅仅是习惯而已。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引导他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是值得的。

    再比如,我儿子此前有一个跪凳子的坏习惯,可能与小时候桌子高度不合适有关,我们发现后买了合适的桌子,他这坏习惯养成了,就是改不了。提醒了多少次都没有用,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我们也很着急。 我后来想到的办法就是,如果他可以连续10天不跪凳子,我就给他买一个他最想要的蓝鲸模型玩具。他非常想要这个玩具,所以他开始了克服困难的行程。在第5天时,他又一次跪凳子了。我坚持了原则,重新开始。他也认可了。最终在15天后,他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当然,也如愿获得了玩具。 我一直秉承着“延迟满足”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的。所以他近几年所要的玩具都是需要付出代价才可以获得的。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他努力了5天不跪凳子,然后失败了,这其实也是值得鼓励的,为什么不细化给予肯定呢?(例如第一天奖1元,第二天奖2元……第5天奖5元……第10天奖10元,一共需要55元可以买,那么即使第5天失败了,他也积累了10元)有了量化,可以对细微的努力也给予相应的鼓励。所以我才考虑引入虚拟货币的原因。

    我感觉,对于这种未知领域、无兴趣领域、恐惧领域、克服不好甚至恶劣习惯等,量化奖励是一种有效的在缺乏动机时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手段。仅此而已!等孩子哪天喜欢上数学了,做题对自己有要求了,我想这种量化奖励也就不再需要了。 我和孩子在量化奖励上,只是一种类似过家家,买和卖的游戏。他觉得很好玩,做得快做得好有奖励,动力也十足。但既然是游戏,也是有腻味的时候。教育手段应该多样化,一招鲜是不可能的,总是需要不断的变化,才能够达到很好的目的。


    总之,教无定法。量化奖励显然是风险极高的教育手段。在毫无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教育时就去全盘量化奖励,是相当可怕的,比如可能会把孩子培养出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认钱不认人的性格。但因为害怕风险就完全不使用量化奖励,也是没有必要的,并且在教育中会面临手段单一,粗暴等问题,比如讥讽、谩骂、体罚等。如果用好了量化奖励的手段,它将是在精神奖励基础上,更进一步帮助孩子成长的利器

    ————————————分割线—————————————

    今天我晚上在儿子睡觉前,与他谈心。我问他:“如果爸爸想请你帮爸爸捶捶背,你会要我的钱吗?” 他想了想说:“不会呀。因为你刚才帮我吹头发了。”

    然后我和他介绍了关于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人、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是很正常的,也是无价的,不能用钱来衡量。平时我们对生活与学习中所谓的虚拟金钱的奖励是一种游戏,是一种对取得好的表现的肯定,这样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了。

    他或许不能完全明白我的意思,但大概也是理解了一点点。我相信,只要强化这个观念,我就不太担心他会因为钱而失去人与人之间爱的本心。毕竟,亲人朋友的感情是无价的。

    本问答由乔乔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