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院校信息

中国有金融评级机构吗?和监管机构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是看了《监守自盗》这个纪录片才想到的,中国似乎没有知名度很高的评级机构?还有就是这些机构与政府一行三会的关系? 还有就是为了维稳政府兜底一切的话,评级机构只能做分级,警告啥的似乎没啥用了? 谢谢大家的科普,希望进一步深化…

2 个回答

  • 肉肉小洋 | 2017-10-12 09:43:48

    谢邀,当然有,否则都是外国评级机构,国家的金融主权会深受西方国家影响,一会儿没事给你下调个评级,市场动荡在所难免,作空者乘机获利。
    只不过,评级机构可以随便评,难以依赖,而且也难以从法律上追究责任。就象在监守自盗这部影片中,在出现危机之后,评级机构厚着脸皮说:That is merely our opinion and you should not rely on it.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一直在说屁话,你们傻呀干吗信我们的评级。
    因此,评级机构就象股票分析师一样,不停出增持或减持某股票的报告,至于信不信,随便你。

    本问答由肉肉小洋提供

  • 肉肉小洋 | 2017-10-12 09:33:46

    2016年2月29日的修订:
    关于债券兜底的问题,现在市场又有了新的现象,在此列出,与大家探讨。
    在之前12月份的回答中,我谈到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商协会会要求主承销商刚兑,否则会处罚主承销商,或暂停主承销商的承销资格。但是山水水泥违约事件以来,银行间市场已连续违约了15山水SCP001、15山水SCP002、13山水MTN1、15亚邦CP001等多只产品,承销商均为招商银行(13山水MTN1的主承销商还有兴业银行)。从协会里的消息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招行和兴业银行均没有受到处罚的消息和迹象。由此判断,协会打破刚兑的意愿可能较为强烈,银行间市场更多违约可能会到来。目前看来,由于国家发改委2015年对各区县发改委通知中“不能发生资本市场违约”的表述,前景同段日子或就有地方融资平台和大型国企发行的企业债有刚兑之信用背书(地方中小型国企也未安全,一些非平台类的、长期亏损的国企,政府是不会救的,也没有能力救)。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由于其较低的信用风险和较高的收益率,在市场上将愈发紧俏。目前各家评级机构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评级已经有所放松,未来随着竞争的激烈,评级可能会有进一步向行政级别或经济、财政实力较弱的主体下沉的可能。但是长远来看,城投企业债打破刚兑也只是时间问题,随着债务规模的扩大、发债主体的下沉以及经济、财政增长压力的加大,发改委是兜不住的。就看哪个地区敢开这个头,哪个中介机构成了这个点儿背的人就是了。
    至于公司债和银行间的债券是否会有刚兑,则需一事一议。不排除有主承销商、地方政府或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为了形象刚兑,但刚兑一定会是个案。

    --------------------------------------------------------------------------------------------------------------------------------------------------

    12月11日修订:
    1、应大家呼吁,取匿了;
    2、对广泛批判的国内评级级别虚高以及评级对风险的揭示能力不强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3、修改了一部分措辞和错别字。


    --------------------------------------------------------------------------------------------------------------------------------------------------

    谢邀。利益相关:以前在国内某评级机构任分析师,差不多做到了senior,对评级全产业链还算有一定了解。

    首先,国内知名评级机构有8家。这八家包括中诚信、联合、大公、鹏元、上海新世纪、 东方金诚,上海远东,中债资信。

    这其中,在国内资本市场业务开展比较多的,是中诚信、联合、大公、鹏元、上海新世纪和东方金诚这六家。除鹏元缺一块银行间市场的牌照外,其他五家都是全牌照。

    上海远东以前是全牌照,上海滩老大,但是受福禧事件影响,虽然没有吊销牌照,但是要求上海远东评级的债券都要双评级,等于变相被监管机构暂停了资格。后来国开行13年成了远东的股东,好像最近又逐渐开始做业务了。最近第一单业务是中国高科的私募债,给了AA,尺度也是蛮大的。

    中债资信和上面这七家又不一样。中债资信是交易商协会的下面的,是一家投资者付费的评级机构,而上面七家是发行人付费。中债资信给的级别一般比较低,所以除了亲妈监管的银行间市场有要求,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的时候基本是不会找他的(即便如此一般也都是双评级)。

    说到股东背景,中诚信的老板毛振华以前是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后来下海创办了中诚信。一开始算是民企,现在穆迪持有一部分中诚信的股份,是合资企业。外资入股后,因为证监会这边不允许外资背景的评级公司存在,就拆成了两家,一家是中诚信国际,穆迪持股好像是49%,另一家是中诚信证券评估,仍是民资背景。

    联合也一样,惠誉入股之后拆成两家,一家联合资信,惠誉持股49%,一家联合信用,也是民企。联合一直号称自己有国资背景,但是至少工商登记里面没看出来。没在联合待过也不了解,欢迎联合的朋友们补充。

    鹏元最早是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下面的企业,当时叫深圳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深圳人行下面的公司一共有4家,金融时报、金融结算中心、威豹和深圳资信。后来因为政府下面不能开办企业,深圳资信的股东变更为深圳的14家银行,公司名称后来也改名为鹏元。再后来银行资本也撤出了,现在算是一个员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

    大公其实也是一家民企,总是自称自己是唯一一家民族评级机构。经常搞一些动静儿很大的噱头,像是主权评级之类的,虽然人家外国也不怎么当回事儿,但是也算是为评级行业做了宣传。因为大公的动静儿很大,所以知名度比较高,很多行业外的人都以为他是国内最大、公信力最强的评级机构。其实大公在任何一个国内评级的细分市场都不是最大。说到公信力,其实除了远东,其他几家发行人付费的也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高到哪儿去,谁也不比谁差太远。

    东方金诚的股东是东方资产,这个是评级行业里面唯一的一家国资背景。

    上海新世纪不太了解,只知道也是一家民企。(评论中有朋友补充,上海新世纪以前是上海财大的校办企业,后来也是员工持股了)

    上海远东和中债资信的股东背景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现在还有另外几家也在申请评级的牌照,有一些背景还比较雄厚。不晓得有没有涉及人家的秘密,就不说了。

    至于题主最后的一个问题,确实比较难回答,基本涉及到了国内评级的很多方面,可以出一篇paper了。下面简略说一下。

    首先,科普下,国内债券市场是有三个监管部门的,一个是人行监管的银行间市场,具体审批是交易商协会,产品包括短融、超短融、中票、PPN等。一个是发改委监管的企业债,没有自己的交易市场,但可以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同时挂牌交易,产品包括一般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项目收益债、小微企业扶持债等。以前企业债由国家发改委审,现在已经下放到中债登和省发改委审了。另外就是证监会监管的交易所市场,产品包括公募公司债、私募公司债。公募公司债又分大公募和小公募,年初公司债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出了以后,公募由证监会自己审,私募债下放到交易所审了。

    关于国家兜底的问题,这要分开来看。对于企业债市场,其发行人主要都是城投公司、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搞公共事业类的国企。发改委去年曾明确发文,企业债不能违约,一定要刚兑。所以企业债可以类比美国的市政债来看,基本上是有政府隐性兜底的。甚至比美国市政债的安全性还好,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市政债是没有兜底的义务的,地方政府破产也是时有发生。我国中央集权的体制和维稳的要求下,兜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至少到目前,企业债违约事件凤毛麟角。中央政府一直想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割裂地方债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但是清理地方债务从05、06年就喊到现在了,还是没清理完,地方融资平台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还是比较困难。这个问题原因很多,展开又可以出书了,就此打住。

    对于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是有要求的,就是承销商谁承销的债券违约谁兜底,否则以后报上来的项目不批。银行间市场的玩家都是大银行,券商是很少碰的。银行兜底也很容易,放一笔贷款给发行人,发行人拿贷款把债券兜掉就可以了。虽然你交易商协会要求债券不能违约,可是我贷款是可以有不良的嘛。

    对于交易所市场,这个就要看了。证监会一直是很反感刚兑的,口号一直是要打破刚兑。以前超日债违约的时候,投资人和地方政府要求券商刚兑,证监会一纸文件打回去,券商不能刚兑。另外话说回来,交易所的承销商主要是券商,券商说实话也没有能力兜底。一家券商资本金加一块也就那么几百个亿,一个大点的债就100-200亿了,哪有实力兜?至于交易所的债兜不兜底,就看股东背景了。国资背景出于维稳的需要,兜底的概率大一些,民企违约还不就违约了。所以超日债、湘鄂债,还有一大堆的私募债,还不都违约了。

    所以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债券市场设计还是很巧妙的,银行间市场的承销商是银行,人行对其是有控制力的;企业债的发行人是地方政府平台,发改委是有控制力的;公司债曾经的发行人都是上市公司,证监会是有控制力的。所以这三个市场在政府的控制下,刚兑的概率极高,中国债券发展那么多年才那么点违约可见一斑。今年年初证监会改了公司债的规则,把公司债的发行人下行到非上市公司之后,证监会的控制力就减弱了。虽然一直在强调券商等中介机构的职责,但这更多的是合规和信息披露的要求。只要合规,信息披露到位,券商是没有责任的,投资者风险自担。所以交易所的公司债市场是最有希望打破刚兑的市场。

    又扯远了。说回评级的问题。为何我国很多人诟病我国评级机构的评级虚高?我国债券评级对风险的揭示能力到底怎么样?本来上周末回答的时候发了一通牢骚,这两天百多个赞让我受宠若惊,仔细想了想,觉得不能让牢骚误导大家。关于我国债券评级虚高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开来看。

    首先,就像我上周末牢骚中说的,我国监管对评级的理解还比较落后,监管有一定的屁股决定脑袋的阶段。我们国家曾经要求,公募债券AA-才能发行,AA才能做质押式回购(做不了质押式回购债券流动性会很差)。这个就有点扯了,AA-才能发,那你搞那么多级别干什么,什么BBB,BB通通不要了,级别从AA-开始就可以了嘛。更有甚者,年初证监会那个公司债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把公募债的级别提到了AAA,简直惨不忍睹。造成我国这种监管要求出台的原因有很多,免责和维稳占了很大的成分。至少在2014年以前,投资者和媒体都觉得投资公开发行债券应该像银行存款一样安全。这是一种极其可笑的想法,银行存款利率3%,债券利率7%,这其中的4%很大程度上不就是风险溢价么?在中国债券的蛮荒时代,福禧、海龙债、超日,哪次违约媒体都极尽渲染之能事,仿佛中国金融的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也觉得,我X,我管的地盘上怎么能出这种不和谐的事情,得想办法解决。解决方案最轻松的就是凭借公权力,动用财政资金或忽悠银行放笔贷款把债券兜掉。久而久之,一方面投资者形成了依赖性,闭着眼睛买个债就能赚钱,做投资之前先问这个债能不能兜,谁来兜,债券利率和银行贷款之间的利差成了无风险套利,反正出事了只要能闹就好,自然有政府来擦屁股。另一方面,投资者缺乏风险定价能力。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投资者有真正的风险定价能力,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风险该收什么样的利率。债券发行定价基本上就是上周一家煤炭AA级7年期的债发了7%,那本周类似的差不多也7%好了。这种市场定价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过于简单、忽略个券特性的定价方式确实是比较原始的。作为懒政的政府,为了我的地盘上少出事,充分保护幼稚的投资者,干脆设置发行人资格的准入门槛。你评级达不到AAA,就不能发。通过行政手段把低质量的发行人筛选掉。这种懒政的监管,幼稚的投资者是造成我国债券市场上表面上的评级虚高,评级风险揭示能力差的重要因素。首先,评级公司都是民营企业,都是要赚钱的,员工也是要吃饭的。你设置了这么一个监管门槛,评级公司必然会监管套利。对于国有主体、财政实力比较强的地区、政府兜底希望概率比较大的主体,大胆给级别,反正出事了你兜底。民营主体我就小心谨慎,极力避免踩雷。这样做自然也是不利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在有句话叫防火、防盗、防民营。后来证监会拍脑袋想出了个私募债,可以不评级,其他的一些要求也比较宽泛。结果实践来看,私募债最终都变成了城投债。所以国内评级机构给的级别比较高也是国情使然,很大程度上也怨不得评级公司。其实评级行业里有很多有情怀、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想去努力改变这个市场,但是在改变之前你得先保证自己不饿死。有时想想,也难免令人唏嘘。

    其次,国内的大部分机构都是发行人付费,而且在国内的中介机构中属于较弱势的群体,在评级过程中受到发行人和券商的压力在所难免。这个问题不仅在国内存在,在国外一样存在。其实穆迪、标普、惠誉评的级别就很准么?君不见次贷危机时候一水儿违约的ABS都是AAA的。美国国内对三大评级机构的批判一点儿也不比国内少。

    第三,国内评级的级别缺少风险揭示能力也有技术方面的因素。评级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级别映射,在此过程中需要违约矩阵。评级是本质上一个对风险排序的过程,不管你评级模型是打分表还是量化模型,不管你看的是违约率还是违约损失率,最终你模型跑出来的结果是要映射到违约矩阵才能得出级别。人家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的违约矩阵是债券市场上百年发展积累下来的,是历史的底蕴。国内任何一家评级机构都没有靠谱的违约矩阵,这是毋庸置疑的。国内债券市场才刚刚起步,且在刚兑的环境下,一共就没有几只债券违约,哪儿来的违约矩阵?国内的评级公司的违约矩阵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中诚信和联合的所谓违约矩阵也是抄穆迪和惠誉,然后拍脑袋改改而已。美国的东西你能直接抄到中国来么?没有违约矩阵,你知道你模型跑出来的分数,该对应AAA还是对应AA?

    最后,话说回来,你再仔细想想,我国债券评级公司给的级别真的虚高么?AAA的级别含义是违约风险极低,AA是很低。你回头再看看国内的债券市场,在没有打破刚兑的情况下,个券违约风险不就是极低和很低么?国内违约的公募债券两只手都数得清。从结果上来看,评级公司给的级别充分考虑了我国政府的特点和兜底的传统,实际并没有虚高。大公老板关建中说外国媒体对国内评级机构的批评是不了解中国国情,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洋人的思维模式里,哪有政府兜底这个东西呢?所谓国内债券评级结果虚高,不过是洋大人们看着我国奇葩的债券市场拍脑袋得出个结论,国内似懂非懂的人接着人云亦云罢了。在我国懒政监管的评级门槛下,低质量的发行人都被筛选掉了。评级机构也会有自己的判断,真正有风险的债券评级机构是接都不敢接的,毕竟谁都不想成为远东第二。但是级别风险揭示能力低的问题客观是存在的。债券级别扎堆儿在AA-以上,怎么区分?财政收入20个亿的城投和财政收入100个亿的城投,都是AA,但其实力显然是有区别的,可差异在哪儿?这时候评级报告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在大家给的级别同质化的情况下,评级报告是体现一个评级公司良心的重要体现。大家把几家评级公司的评级报告都下几份来看看,相信孰优孰劣大家自己心里会有一个评判。

    我国评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是我国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问题,很多东西不是评级公司能够左右的。单单从评级公司和评级行业的角度去讨论,是不全面,也不公平的。要改变这种局面,既要从政治体制体制改革入手,也要完善法制建设,既要加强投资者的教育,也要加强评级公司自身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水平有限,班门弄斧,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与交流。

    本问答由肉肉小洋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