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电子产品

发烧音响是大型骗局吗?


2 个回答

  • 匿名用户 | 2017-10-09 09:14:19

    • 相当比例的(不论是否国产)消费级音频产品,确实像个/是个骗局,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卖家具、装饰艺术或者演艺明星的。
    • 少数不是骗局的产品,也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和一些无知的人抹黑成骗局。
    • 有些品牌的销售人员,其实是个骗子,对音响几乎一窍不通,只管信口开河。
    • 还有一些也是几乎一窍不通的人,在运营着部分国内重要的音频社区和测评网站。真可怕!
    • 为数不少的音响测评以堆砌形容词为唯一手段,或者放一些狗屁不通的图表,或者图表虽然不是狗屁,但测评作者的理解和说明能力等于狗屁。
    • 有些消费者以为买一套音响回家,应会得到音响店试听室效果——结果竟然没有得到,顿时觉得被骗。为什么没得到呢?他家里的聆听环境太渣。
    • 有些并不喜爱音乐,买音响回家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当然也是一场骗局。
    • 还有些人的智力,不足以明白骗局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 剩下的基本上都不是骗局了。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匿名用户 | 2017-10-09 09:08:59

    不请自来,写点感想。
    发烧音响不是大型骗局。发烧音响说白了是“高级家用音响”,是音响工业的一个门类。音响工业是充分竞争的、历史长久的、支撑学科严谨的工业类型,专业舞台声音,会议声音,电影扩音,录音专业音响,家庭影院音响,民用音响是其子类,所谓“发烧音响”就是高级的民用音响,类似于运动型轿跑车与普通家轿、高级定制服装与普通时装等等。
    不管是否“发烧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监听音箱”吧,是的,与发烧音响关联最密切的就是录音室使用的专业器材了。事实上,很多现代欧美顶级家用音响品牌的创始人原本都是录音工业界的大咖。发烧友耳熟能详的B&W 801原本就是录音室监听音箱,价格不菲。要知道录音器材相对对家用来说都是“天价级”的,但为什么发烧音响就给人“骗局”的误解呢?首先是环境,其次是系统集成。录音工业有着严格的规范,录音室、听音室的建筑声学方面光是设计费恐怕就能买一套不错的发烧音响了,监听电声系统的设计一般都是专业公司成套提供的;反观家用音响,大多是在敞开式的客厅使用,搭配也是五花八门各随所好,一般人、哪怕是发烧友都是很难掌握的,同样一套器材在不同的地方得出完全相反的评价也就不奇怪了。
    说说发烧音响的历史,就知道这不是什么骗局了。家用音响的高级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里要提一下两本音响杂志:《Stereophile》,创始人J G Host可谓是音响界教父级的人物,但相对来说还算不上“发烧”,另一本《TAS》的创始人Harry Pearson就是发烧音响的始祖了,他注重音响还原的速度、定位、舞台感(发烧友所谓的“声场”),开创了现代音响美学,吸引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大咖级人物投入生产高级音响器材,代表性人物就是MARK LEVINSON,一位大提琴手,原从事录音行业,创立公司后生产大电流纯甲类后级放大器,在八、九十年代杨威世界音响界,也带动一大批发烧音响创业热潮!后因经营不善卖掉公司后(这也是发烧音响界的常态),又相继开创、参与CELLO、RED ROSE等品牌,出品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东西。
    说到华人发烧圈,不得不提台湾《音响论坛》杂志、网站的刘汉盛先生。原本卖唱片的刘先生于九十年代创办音响论坛杂志,恰逢两岸经济起飞,这本杂志极大地推动了华人世界的音响热。
    怀疑发烧音响是骗局,我个人认为与互联网信息碎片化有很大关系。在纸质时代,发烧友通过一段时间(两三年以上吧)对音响杂志的阅读,在实体店对比、了解后,基本上对经济能力内的音响器材的格局还是有个大致的把握。互联网时代,大家要认识音响品牌容易多了,对某个具体品牌型号的价格也很容易了解,但恰恰是信息的碎片化,使得绝大多数人反而不容易对高级音响建立基本的了解,商家、媒介也不愿意去做基础教育。试着想想某个80后、90后,听腻了耳机后想升升级或搞一套音响听听,不成想搜索到一条电源线居然要几千甚至上万元,好不容易找到个实体店,店家对他或爱理不理、甚至还故弄玄虚,他很容易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大骗局。
    只要对音响器材有个系统的、基础的认识,大家就不会觉得这是玄学或骗局,但这需要有权威的、能服众的、不计较短期利益的互联网媒介愿意做基础性的长期推广,类似日本的Stereo Sound,英国的What`s hi-fi之类,可惜这在我朝基本也是梦了。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