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动漫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句后是什么?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句后是什么?

1 个回答

  • 匿名 | 2017-09-22 06:35:57

    【北中吕・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好的咏物诗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咏物维肖,即咏什么要能抓住特征,让读者相信确实是所咏之物;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为咏物而咏物,而是通过咏物,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三是咏物和寄托的关系要处理好,即“不即不离”。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王磐的这首《朝天子・咏喇叭》,不难发现它是符合要求的好作品。首先看它咏得像不像。小令第一层说喇叭、锁哪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显然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锁哪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哪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锁哪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锁哪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锁哪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不难看出,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再看它是不是有所寄托。我们知道这个小事情是诗人看到过来的运河上的太监。,显然是有所寄托。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寄托是否成功。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_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通读全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王磐(约1470一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本问答由匿名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