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动漫

有学艺术管理与策划的学生或者以毕业人才么~~想知道这个专业的前景如何在国内市场如何 ~~?

嗯想知道艺术管理与策划的国内就业前景如何,听说国内市场挺窄想具体了解一下~~ 谢谢各位啦~~:-)

2 个回答

  • 刘Fayina | 2017-09-08 12:49:35

    原文链接:高大上的艺术管理,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原文作者:郑茹君
    Arts Management/Arts Administration,艺术管理,是我的硕士专业。每次作自我介绍的时候,除了美术馆同事,所有人会露出统一的表情:一脸懵逼——“What hell is that?”“我应该装作听懂的样子吗?”——大概是他们脑中飘过的弹幕。

    所以,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解释自己的专业:你到底是干嘛的?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首先你要知道“艺术”是干嘛的,还得清楚“管理”是干嘛的,然后让它们灵肉合一达到生命的大和谐……如果你像我一样,很不幸地读了管理学与艺术双学士,又一头扎进了艺术管理这个坑,大概就知道这基本是碟中谍续集了。

    尽管是阿汤哥也完不成的任务,我们还是要舍生忘死地给它下个定义,因为……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这么学习的!名词是一定要有解释的!


    度娘是这么说的:

    「 艺术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它以综合培养、潜质全面开发的教学理念,通过大量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经纪、知识产权、文化法规、公关、广告等课程,全面了解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律及特征。」

    是的我知道很反胃,你可以去找马桶了。


    尝试一下把它掰开揉碎翻译成人话,大概是这样的:

    「 所谓“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管理学背景的同学应该清楚,指的是科学和行为之后西方管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理论就是:没有核心。」谁让管理学是门理论永远落后于实践的学科。加上信息时代与全球化带来的现代企业的飞速变革,真正是百家争鸣、难分伯仲。而艺术组织又因为其运营内容的特殊性与常常伴随而来的非盈利性质而自成一派,导致要专设一个专业来研究。


    「 所谓“文化市场”,范围简直大得没边儿,得给个限制才能继续讨论。艺术管理涉及的文化市场,主要指传统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影像。在这些市场中,文化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售卖,抑或作为展品承担其文化价值与社会功用。」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欣赏、投资它们。这一市场涉及的关联方与任何其他市场别无二致:生产者、投资者、销售者、消费者,只不过这里的“销售”,不仅是传统的买卖关系,同时还有艺术推广与传播、理论研究与生成的职能;而“消费”,也不是单纯的购买行为,亦有接受艺术理念和教育这样一种纯精神的模式。

    艺术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销售者。销售作品,更销售思想,从而帮助艺术品、艺术家与关联方建立桥梁,实现社会对艺术欣赏与投资的需求。也因此,我们看起来要比一般的销售者逼格高那么一丢丢(并没有)。

    听起来似乎还是废话……不如弃疗可好?


    解释名词的另一个方法是追本溯源,来,我们看看艺术管理是怎么诞生的。

    Arts Management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美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首的最早一批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基础是当时美国艺术界的空前繁荣、大量艺术组织建立和相应制度的形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怎么可能这么讨厌:黑人民权运动,同性恋,女权运动,战争深刻的战争,反战,解放阵线,水门,经济衰退,美国梦被打破了…… 这样的大混乱,简直是天赐的艺术温床。美国现有的美术馆1/4建于六十年代,当时的艺术市场井喷式发展,艺术基金会制度开始建立,巨型企业纷纷设立艺术专门委员会,慷慨地为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艺术计划提供支持,例如福特、洛克菲勒、卡耐基等。艺术管理这个专业,正是在这种市场繁荣与制度建设早期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创立的。咦,听起来是不是颇为熟悉?


    20世纪之前,世界艺术中心一直在欧洲。翻开艺术史,文艺青年争相追逐的圣地,从雅典到亚平宁,从伦敦到巴黎,勾勒出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18世纪中后期,伦敦先后设立了苏富比与佳士得拍卖行,之后成长为艺术品拍卖行业的两大霸主,一度控制了全球95%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一战二战之后世界格局改变,美国全方面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艺术中心也不可避免地转移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后,以纽约为中心,诞生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运动、照相写实主义等一系列新名词,西方艺术史彻底进入了美国时代。

    纽约,一个在荧幕中被摧毁无数次但第二天就能拔地而起的神奇城市,它具备着成为世界艺术中心的一切条件。


    自被冠以“艺术”之名那天起,艺术就再难脱离金钱的底座。富人阶层的支持自古以来就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正如文艺复兴无法绕开美第奇家族,瓦格纳接受了路德维希二世“满怀爱意”的馈赠。19世纪的纽约已经成为金融中心和美国首富,来自世界各地的土豪汇聚于这个疯狂的新世界。二战前夕的纽约城纸醉金迷之态,菲茨杰拉德有足够精彩的描述。高贵追求抑或附庸风雅的市场需求是如此巨大,艺术家便随之而来。从私人收藏开始,画廊、拍卖、私人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应运而生。苏富比与佳士得,于1955年之后分别在纽约设立办事处。六十年代到来时,美国的艺术市场与艺术生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繁荣。财富中心、艺术家聚集,仅这两点就足以让纽约成为新的圣城和大本营,更何况,它还足够疯狂,可以包容人类最不可思议的想象。


    疯狂是艺术家自然流淌的基因或绝对必要的噱头,艺术管理者则不同,他们做的工作,恰恰是将艺术创作纳入规范有序的体系之内,使艺术家与艺术品的价值最大化。与艺术创作相比这些工作略显无聊,但一样需要系统的训练。我们粗略了解一下一个艺术管理学生可能的专业发展方向。

    艺术管理的专业方向要从两个不同维度来考量:visual(视觉艺术)/performing(表演艺术), for-profit(盈利)/non-profit(非盈利)。

    脑补一个二维的坐标系可以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


    第一个维度是从艺术形式上的划分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放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中则囊括了装置、影像等综合媒介;表演艺术一般被认为是舞台艺术,包括戏剧、舞蹈、音乐等需要舞台呈现、演员表演、观众观看的艺术形式。


    第二个维度则是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以我的血泪史为鉴,在国内大家最好不要随便说自己在非盈利组织工作,否则请准备好接受大家充满同情悲悯将你看做一朵圣母白莲花的眼光:“哎呦不挣钱啊,真是好人(傻子)呐”。所以,首先要厘清的概念就是“非盈利组织”。我再说第一千零一次(我发誓不再说了你信吗):非盈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一般以公众关心的某议题作为目标,所得利润将不会分配给股东,而会用于所关注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组织运营的必要支出。这个必要支出,是包括员工的工资的!必须承认非盈利组织普遍很穷,但只是工资不高,不是无私奉献,员工不是志愿者,一样要靠工作养家糊口的。


    国内公众对于非盈利组织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来自制度的不健全。不论税收财政、还是立法执法,我国现有政策对于此类组织定位模糊、支持匮乏,导致大家捉襟见肘,只能各显神通。于是,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都如雾里看花。


    弄清了非盈利,盈利组织就很好理解。画廊、拍卖自不必说,各种舞台演出,例如德云社、开心麻花、金星现代舞团,都是典型的盈利性艺术机构。同样的,是否为盈利性质与机构本身是赚是赔没有关系,开心麻花当年一场只卖出个位数票,也不能说我们这场就成非盈利的公益行为了。


    那么,一个艺术管理者究竟需要做哪些工作,拥有怎样的技能呢?面面俱到颇有难度,不妨以美国的美术馆为例略窥一二。

    先让我们假设,这个美术馆不是由你来建立的(当然在目前的中国,你的确有可能参与到一个新馆的建设中),在一个既成的美术馆中,你工作的核心是展览。一个展览的参与者,包括艺术家、艺术品、策展人、布展人、场馆方、观众、安保、宣传、物料第三方,等等。你可能是策展人,也可能只是合作方与场馆提供方。

    作为策展人,你得是个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专家,有足够深厚的学术修养、敏锐的视角与广阔的艺术圈人脉。虽然在国内,策展人就像制片人一样是个快要烂掉的头衔,我还是希望广大青年不要受此荼毒,在把策展人的名字往自己身上套之前,多读些书。


    作为合作方与场馆提供方,你要与策展人一起进行布展策划,场馆格局如何,空间怎样调度,墙面、地面、灯光、色彩要怎样改造;你要完成宣传,定位目标观众,联络媒体与赞助机构,准备宣传材料和推广方案,线上线下一起发力,把一个没人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吹得有模有样,足够文艺、足够学术、或者足够猎奇,把人引进来;你要准备开幕与闭幕,高端晚宴、学术论坛还是小型茶歇任你选择,嘉宾总得有那么几位,艺术家的亲朋好友是固定班底,媒体的车马费总不能太寒碜,食物酒水请量力而行,毕竟专业混开幕蹭吃蹭喝者也不鲜见;你要为艺术品商店填充新的产品,画册、丝巾、马克杯,明信片也必不可少;你要与安保人员精诚合作,确保展品逃过飞来横祸,避免造成以身相许也无法弥补的损失;你要设计配套的公共项目与教育活动,一个展览不能只是摆在那里,它要活起来,要与公众互动,要产生“文化影响”,抑或“社会价值”——艺术家创作无需考虑这些,艺术管理者无法绕开。


    同时,作为美术馆的日常经营者,你要填写各大基金会与政府基金的申请表格从而获得支持,联络企业赞助,制定与执行会员计划,展品与库存保管,版权购买与保护……事无巨细,都可能落在你的头上。


    在今天的中国,一个艺术管理者的工作当然不止这些。离开美术馆,你可能在画廊为潜在买家提供专业意见,对方很可能是同龄的年轻人而非权贵大叔;可能在拍卖行做市场调研,研究古玩字画的屡创新高,琢磨当代板块的泡沫与前途;可能作为制作方筹备一出新戏,为是否能收支平衡而忐忑,又想着好歹能在戏剧节上露个脸;可能作为承办方策划大型巡演,成为空中飞人四处奔波联络;也可能在终于实现音乐正版化的时代完成一张数字专辑的策划,推出明日之星。


    听起来是不是很心动?有没有感觉体内有一股洪荒之力在汹涌澎湃?请一定冷静,本文并非为安利而作,择业有风险,入坑需谨慎。希望当你某一天咬牙切齿地怀疑自己当初一定是脑子被羊驼踢到才会干这份该死的工作时,不要想起我。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问答由刘Fayina提供

  • 刘Fayina | 2017-09-08 12:21:07

    谢邀。

    香港文化管理专业毕业,现从事毕业后第四份工作,都是演出相关。

    第一份,古典音乐演出相关。在这个机构工作,让我感觉到知识被尊重,艺术管理的背景在同事间有共鸣(另外三位同事都是该专业在读或毕业生,纯属巧合)。接触的音乐家专注于艺术,照顾起来很省心。接触的演出场地工作人员很专业,单拎出来也有不少是业内知名前辈。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让你觉得专业选对了,每天都在汲取知识和养分。缺点是,演出内容曲高和寡,市场收益让我觉得心里有落差。同时,缺乏古典音乐专业知识将是我继续发展的桎梏。

    第二份,民营演出商。在这里,专业背景和学历会被贴标签,老板引以为傲,把我介绍给客人的时候会首先端出我的专业和学历。同时,在工作中,演出类型多了很多,包括演唱会、话剧、音乐会都有。视野开拓不少,底线降低许多。书生气被一点一点剥落,甚至被教育为合同不是最重要的,关系才是最重要。感谢老板,目前为止这一份工作是在我个人资源积累上收获最大的,基本认识到国内行业基本格局,都有哪些山头,哪些大牛。

    第三份,国企背景演出商。接触到国外演唱会的运作模式,把演出运作的标准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更深入地了解演唱会运作核心,也让我更确定喜欢与之相对的、以剧场为主要演出场馆的高雅演出。

    目前,演出场地运营商兼演出商。双重身份,有便利也有负担。还在摸索当中,但也让我深刻感觉到行业的不规范与某些灰色地带的深不可测。至此,曾经的书生气、老师的教诲、入行前的理想与追求,都被遗忘得差不多,也觉得自己对职业前景有点迷茫。

    不惜把自己经历都摊开来,有点羞涩。。

    对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我还没提到,就是,这几份工作,我都是被老师和老板一手一手地推荐并录用的,从来没有在公开招聘中竞争过——因为这一行真的极少公开招聘。我们好像一个神秘的大社团,圈子极小,在哪儿碰见的都是这么些人,鬼打墙似的。

    但是!并不是说做这一行必须有专业背景,有专业背景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不是说这一行不需要专业人才,而是绝大多数从事这行业的人,真不需要专业技能。只要你能入行,跟对人,用心学点真功夫,做点实事,对你的成长比专业和学位重要得多。

    本问答由刘Fayina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