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回答
-
| 2017-09-04 08:48:59 广告
第一名的答案实在看不下去啊,我就粗暴的贴点儿自己找的数据吧。
假设题主的意思是
在同样经济规模的情况下,广东省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其他同样体量经济体,教育资源有明显落后。
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成立不成立
首先我们比较GDP体量在中国前五的省份 粤苏鲁浙豫 的大学水平
参考武书连编的中国统计出版社的大学排行[14年版]。
广东省前五的大学是中山大学(9),华南理工大学(24),暨南大学(51),华南师范大学(58),华南农业大学(74),排在前100的有五所。
江苏省前五的大学是南京大学(6),东南大学(18),苏州大学(3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6),南京农业大学(39),排在前100的有十五所。
山东省前五的大学是 山东大学(10)中国海洋大学(59)中国石油大学(93)山东师范(96)山东农业(101),排在前100的有四所。
浙江省前五的大学是 浙大(2)(.......) 浙江工业大学(65)浙江师范大学(85)宁波大学(91)浙江理工大学(123),排在前100的有四所。
河南省前五的大学 郑州大学(64) 河南大学(89) 河南农业(156) 河南师范(163) 河南理工(163),排在前100的有两所。
可见,除却江苏在同等体量经济体中的大学水平有明显优势,其余省份中广东的水平算最好的了。
然后,比较广东跟上海和北京的大学水平,那自然被爆出翔,但是全国没有任何一个省份可以不被他们爆出翔的,这是政治资源配置的结果,不然为什么都在骂北京本地录取线定的低是吸全国的血呢?
那么这个问题不如问,为什么两大政治中心可以吸收如此之多的教育资源,以致于远超其余省份的体量?
那么,假设题主的意思是,相对于其他经济体量的省份,广东省的整体教育资源很差。
从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广东省的教育发展度排在全国倒数第六,看似确实很低。
但是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教育发展指数=40%×教育机会指数+30%×教育投入指数+30%×教育公平指数,而广东省教育机会指数排在全国第十,教育投入指数也排在全国第十,教育公平指数排在全国最末,比倒数第二的重庆低了将近四分之一,因此拉低了总分。
教育机会指数=1/4(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指数+义务教育毛入学率指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指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数)
教育投入指数=1/8(小学生均事业费指数+初中生均事业费指数+高中阶段生均事业费指数+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指数+普通小学师资指数+普通初中师资指数+普通高中师资指数+普通高校师资指数)
教育公平指数=1/8(小学专任教师学历的城乡差异指数+初中专任教师学历的城乡差异指数+小学生均事业费的城乡差异指数+初中生均事业费的城乡差异指数)+1/4(县际小学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县际初中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
所以我们可以分析出来一个结论,如果说广东省师资资源薄弱,那么唯一的一点,就是在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分布上。
那么是否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分布就可以说明不公平呢?
我认为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分布对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的解释力是不够强的。
例如,有没有可能是,广东省省际内部的交通很发达,磨灭了异地求学的成本,因而渐渐形成了用功的学生可以轻松到大城市上学的习惯,从而本地的教育缺乏竞争力从而萎缩?
还有,是否城乡差异分布可以囊括全部的不公平呢?如果在教育资源的公平差异度上加上校际公平和阶层公平,那么像北京,浙江这样校际和阶层差距明显的地区,教育公平的排名将会如何改变呢?
北上广本来就是个经济体量上的称呼,而上海北京的教育资源富集,是一个在任何意义上对整个国家都很重要的事件。综上,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不成立,与其问广东为什么普普通通,不如问北京上海为什么拔尖拔群?本问答由克里斯初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