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音乐舞蹈

读书越多会越孤独吗?

本人大三,英语系,师范类。未来的职业是教师。但是自身性格中有一个缺陷是犹豫不决,见异思迁,从前在恋爱里表现过,后来谈了几次恋爱后,下定决心不再“花心”,于是异地恋三年至今。可是在专业上,这种性格弱点开始活跃起来。--------------以上为背景。 英专的同学经常被人鄙视:“你什么都不懂好嘛,你只会讲英语,别的学科领域你就一白痴!”好吧,其实这是我心里的小人经常跟我说的话,现实生活中没人这样“不讲礼貌”“…

2 个回答

  • 匿名用户 | 2017-08-31 14:39:44

    也许今天你读了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发现身边的人只读过落落的《不朽》;

    也许你今天读完了《史记(全四册)》,发现身边的人只读过《成功原来如此XX(全四册)》;

    但是若不是这样,你捧卷的时候,又怎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啊,没人明白诗词歌赋韵律的美,没人明白辛波斯卡,没人明白顾城,没人明白康德啊。


    但是,



    书读得越多越明白,

    孤独可以不是寂靜的,可以是喧囂之中、无知音。

    孤独可以不是潦倒的,可以是名利之中、无真挚。

    孤独可以不是严肃的,可以是娱乐之中、无深思。

    孤独可以不是沉默的,可以是鼎沸之中、无良知。



    你会明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和你的孤独的內容不同,不一定比你不孤独。

    你会明白,为事业拼搏孤独、为学术执着孤独、为家庭付出孤独、为不平心痛孤独,孤独形形色色,挂在每个人脸上的是偶然,心里装着的却是孤独。





    很多书,都是从笔者的孤独中来的。

    读书,去细味別人笔下的孤独,像泡在笔者放好的温水中一般宁静舒服。



    孤独不是用来排解的,不是用来逃避的,孤独的时刻,是用来珍惜的。

    书读得越多越明白,人不孤独,难以深刻,难以蜕变,难以无畏。


    时间长河,人皆孤独,深浅不同,姿态不同,闭气潜入苦水的时长不一,有的人忍不住上岸了,继续做饮饱吃醉的人,有的人潜而不逃,他们,终究成龙。

    孤独,真好。




    -


    对题的几句:


    一、我不赞成题主因为问题中的原因放弃读书。

    二、读书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沒有直接的关系。
    任何领域,你深潜进去,都会造成与他人的一定隔阂、差距。
    听古典乐的对着只听流行乐的,孤不孤独?
    满屋子看综艺的,你看《沧浪诗话》,孤不孤独?
    如果仅仅因为与他人的差别、差距,就不深造,也许你对现在所学习的东西还不够热爱。
    如何看待这种差别,是你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解決的方法是与人分享,当我看到好的东西,我都会和我喜欢的人分享,
    无论他处在什么水平,我都会用适应他的水平的方式来和他分享,
    分享本身是一种反刍,更有助于你的理解,
    二来,也让你更深刻地从別人的角度了解到你正在学习的東西。

    我和学电力的讲音乐,他说那首电子乐就像交流电那样闪烁。
    我和学建筑的讲植物,他说那叶子上的脈絡和结构,他说这片叶子的这种树木头用于哪里。

    在他们看来,你也不懂他们的领域,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难道不孤独吗?


    三、读书从来就没有一个别人理解你的前提。
    不要说读书,做人也没有,任何生活中的所有事,没有哪一件是别人必定会理解的。
    如果害怕他人不理解,就将某件事束之高阁,你的世界将会越来越小。
    懂得「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理应懂得你,一个人最应该争取的懂得来自于自己」是人成长的一部分。


    四、如果说为了避免这种孤独,就放弃读书,那只可以说你在见到另一个自己与保持现状中选了后者。

    五、读书不是投资,不是说你读了多少本,就有多少「用处」,多少回报。
    在此可见我的一篇随心专栏:阅读,再轻松一点 - 另一面 - 百姓知道专栏


    六、保持与人交流,是一种态度,不是一项可以被读书削弱的技能。

    一定要张开自己、保持开放,
    知识不是用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分隔开的,
    恰恰相反的是,我相信知识的终点是更好地理解、接纳这个世界的所有。

    不要因为读了几本书就太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太看一回事,瞧不起別人了,觉得別人庸俗了,
    大家在读你不知道的书,多得是在某些领域的造诣比你深的人,要懂得向別人学习。
    就算是身边只知道看动漫、你也许私下觉得幼稚得很的人,做起人来也比你妥当多了,这样的人不值得你去沟通、学习吗。
    人的优秀的是多方面的,不止学识这一方面。
    而且,不是每个睿智的人都喜欢秀內涵。


    七、所谓的「不孤独」,没你想的那么好。

    就算是少了可以和自己讲喜欢的书的人,甚至是没有这样的人,
    但是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当你遇到了,你发现人家喜欢那本书的理由和你根本不一样,你还是感到不被理解、孤独;
    也许他喜欢的点也和你一样,但是你却又觉得他喜欢的程度比你浅薄得多,不是常常这样吗?
    本來你喜欢一支小众的乐队,但是发现大家喜欢了,你反而不爽。觉得大家都喜欢了,便削弱了那种独特的感觉。
    这样的种种你经历过,最后就会发现,喜欢一样东西,根本是件私事,有些可以分享,有些完全不必分享。


    八、所谓的「孤独」,没你想的那么糟。
    请看原文。


    另:

    @简单 說的,
    我很想打击你'以及你们这群人'''我想大声喊出来'你'以及支持你这篇文章的人全是书呆子'''尽写些没用的'书本上语言的华丽'或者境界的深远'这些东西有啥用吗?除了短暂的阅读快感一晃而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与人无法融入的长期的孤独'好了'我转过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是的'读书要看你读什么书'越冷门的书'你会越孤独'因为别人不懂'要想不孤独'随大众'关心别人所关心的主题'我知道文艺青年的品性'做不到就拉倒吧'你要么选择孤独的自我'要么选择庸俗的快乐'你知道的'你也能改变的'看你要哪个了'
    哦'我忘了我骂你们的本意了'特此加上'不是因为你们是书呆子'而是因为你误导人'说啥孤独'真好'' 你'孤独不自知好坏'还一直以孤芳自赏而自我陶醉'会误导更多人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我实在不觉得庸俗的快乐和孤独的自我不可共存。
    读书是件私事,我在房间里看书,我不渴望、不非得要谁来理解我。
    但我走出门去,照样可以和朋友谈笑风生,为一个低俗的笑话哈哈大笑。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匿名用户 | 2017-08-31 14:08:37

    对我影响最大的外公去世那年,我刚好看完余华的《活着》。


    那天捏着外公脉搏的舅外公轻声说“老头子走了”的瞬间,一屋子数十人全跪了下去,男男女女都在哭。


    后来三天葬礼,依然很多人哭,尤其外公上山那天,我妈跟我两个姨都哭瘫了,表哥表姐们也在哭,三个快六十岁的舅舅也哭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村里一些围观的老人,也在默默地抬手拭泪。


    所有人都在哭,除了我跟外婆。


    后来三个舅妈和妈妈不无责怪地问我,那么多人都哭了,为什么没见你哭?


    爸爸甚至说对我说,你外公对你那么好,你这孩子,哭都没哭。


    我也知道我该哭,因为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爷爷奶奶,而外公是我来这人世第一个送别的亲人,于情于理,我都该哭。


    但我哭不出来。


    纵使外公生前曾对我说,要是我走了,你要叫你妈她们别哭。


    而我的回答是,那怎么可能,别说我妈,我自己都会哭。


    但在外公去世当天,在他的葬礼上,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哭,很努力的想他这次离开就是永恒,很努力的想他过去的音容笑貌,但我却始终哭不出来。也因此,在一些当时观察过我的亲戚眼里,我成了一个心硬如铁的人,一个不管多深的恩情,都不会放在心上的人。


    但我知道不是这样的,我什么都记得,所有的恩情都记得,但当死亡发生后,那时刚看完《活着》的我,心里满满的全是“迎接死亡是人生来就该承受的苦难”,本该奔涌而出的眼泪就这样被野蛮阻拦了。


    可当有人来问我为什么不哭时,我却什么也不能说,我心里想的那些关于人世和生命的真相,说出来,就会被误解;一争辩,就会被斥责为无礼。于是只能沉默。


    后来我又看了《万物简史》,在书的序言里,作者说,有一位读者在看完《万物简史》之后,说不再惧怕死亡了。作者觉得这种说法是对一本书的最大褒奖。


    我也曾写过一句话:“很多好的作家从不教人如何活,倒常常告诉人死并不可怕。而好的读者,就是在明白了死并不可怕之后,开始尽情地活。”


    我不知道于他人而言,读书给他们带去了什么,读书多导致的孤独时怎样的,但于我而言,读书就是在看了一些极致的人生和赤裸的真相后,对于这个世界和自我存在的意义,有了不同的思考。


    而孤独的原因则是,我所有的思考,都只能是我自己的,不能跟任何人分享,不管其他人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在面对生活和苦难时,我所有的思考,都只能用来保护我自己,而不能说给任何人听。


    我个人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个往自己脑海里添加声音的过程,而写作,就是一种抹去这种声音的过程。


    但读和写,永远是无法同步的。


    我可以一秒钟看数十个字,甚至从书中里的人说出的一句话体会到一种不同的人生,但让我写,我一秒钟只能写一个字,更不可能写出某种人生。


    于是,脑海中的声音永远只增不减,永远会在所有时刻、时刻、受难的时刻、失眠的时刻跳出来大声疾呼,让真实的尘世显得宁静而孤独。


    但我最后还是哭了出来。在外公去世一年以后,在那天我从外地回来,外婆拿了点纸钱和香说让我扶着她去山上看外公的时候,看着当初跟我一样,在葬礼上表情淡漠的外婆扑倒在外公的坟墓上,手揪黄土,嘶声力竭的哭得山林直颤的时候,我看着外婆瘦弱的身躯和散乱的银发,在穿林而过寒风中,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了起来。


    我确实可以承受亲人离世的苦难,但我依然无法看着那些活着的亲人被这种苦难折磨。更让我感到孤独和无力的是,我此生都无法将通过读书得来的这种能力传递给我挚爱的那些人们。


    我不是要教他们冷漠,也不是觉得因悲伤而哭有什么不好,更不觉得因死亡而放声悲泣的是愚昧的,我只是希望,假如有一天,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不管是命运的安排还是自然而然地走向死亡,当我给他们带去苦难时,那些真正爱我的人,那些凝聚了我对这个世界所有眷念的人,可以为我少流几滴眼泪,少心痛几回,可以尽快把我放在心里,开始尽情地活。


    若真能如此,我就完成了我生前身后对他们的最大庇佑。我读的那些书就没白读,那些虽然矫情但真实的孤独,就没白白承受。





    谢谢。

    本问答由匿名用户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