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升学留学

会展营销历史,会展营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都说知史方可知道如何去更好的规划现在,会展营销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会展营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2 个回答

  • 袁帅 | 2017-08-31 11:24:20

    知史明道:看会展营销一二三

    会展业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事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会展营销就是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应运而生。


    会展营销的产生和发展

    (一)早期缓慢发展期——标志集市

    有历史资料可追溯的是,会展业的早期前身是贸易集市。早在中世纪时代,在较发达的商业中,一些欧洲城市的人口集中度逐渐出现,贸易市场是展览业的早期胚胎,这也是为什么认为现代会展业的发源地在欧洲的原因。

    在这之后,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发展,世界各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密切起来,早期国际市场出现,展览会也随之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界的形势。

    早期的会展业发展是相当缓慢的,会展业的形式主要表现就是:集市。会展营销手段就更加单一,基本上就是通过集市将买卖双方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商品信息的交流和现场促成货币交易。

    (二)快速发展阶段——代表博览会

    会展业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在会展业的发源地欧洲,一般展览会主要在法兰克福和莱比锡等城市举行,随着工业革命发生,欧洲逐渐出现了工业展览会,这种在当时十分新颖形式的展览会不仅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更加展览的规模从地方扩展至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国际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会展业历史上的博览会三大桥梁:“米兰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巴黎博览会”便诞生在这个时期。

    (三)成熟发展期——代表会展行业化

    该阶段是指20世纪中叶至今2015年。随着世界博览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国际展览会不断涌现,并且将一批一批知名城市推到了国际的大舞台。

    到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形成,展览业也达到了国际性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会展行业化体系,展览会、博览会也变成涉足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

    同时在这一时期,会展营销逐步计入到客户营销阶段,这也标志着作为参展的供需双方都认识到了会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会展不仅能为双方提供见面的场所与机会,更多的是为供需双方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特色和实力的舞台。

    会展的作用变得不再仅仅是推销产品,而是变成了一种维持关系的纽带,已经拉拢新客户群的手段与方式。从会展营销的经营方式来看,专业化的会展将是接下来会展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和方向。

    中国的会展营销需要创新



    营销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或者依托分析得到可预见将会发生的变化,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特色,寻求营销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体系的变革和突破,而最终能否实现营销目标将是衡量营销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判定标准。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会展营销也应该且必须要在此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着,变革着,突破着。我们需要:

    1.从服务参展到服务观众。展览会存在的意义是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因此,能否同时为参展商和买家提供一个优质服务决定了一个展会是否可取的成功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一个十分致命错误的观念萦绕着整个会展业,就是展览公司都把服务号参展商看做是头等大事,观念里往往是谁付了钱,我就该为谁服务好,而反倒弱化了对那些专业观众的重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参展商之所以愿意花费昂贵的费用来参加你的展会,根本目的还是在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产品推广给观众,并在展览会上能够实现找到合适的购买者,愿意买单的受众。如果专业观众因为主办方的服务不周,体验不好,不愿意来参加了,那么也就真实的丧失了举办展会的初衷目的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点,。衡量一个展会是否成功的真正主要标准,不是有多少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来参展,而应该是吸引了多少观众以及观众的质量。数量和质量这两个量,才是会展营销的命脉。

    2.从国内营销到国际全球化营销。截止到今天,在中国依然存在着一种有趣的怪现象,许多的展览会国外的参展商不少,甚至不乏一些巨头型企业,但是现场的观众却是依旧来自本土,海外人士少之又少。这和国内人的传统观念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式禁锢了我们的眼界和视野。

    因此,国内会展行业必须树立全球营销的理念,要想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品牌展览会,没有国际观众那只能是想一想,纸上谈兵而已。国际化的会展营销观念也包括在国外举办相应的展览会,中国的品牌需要走出国门,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我们不再需要品尝苦果,我们需要将自己成熟的展会品牌拿到世界上专业观众更多的地方去,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突破,破冰局面。

    3.从大众营销到品牌营销。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展览公司追求的是单纯的人气,而忽视了品牌所蕴含的无限巨大力量。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策划运作的营销活动打广告不分对象群体,来的人越多越好,不论是做什么的,质量如何,现场越热闹越好。

    事实上,这样的展会,这一路过来,已经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其效果并不好。在营销过程中,更加注重的影视展览会品牌代表的主题和特色,以品牌为指向,打造自己的品牌,划分人流,让观众专业化。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

    会展营销,虽然在全球化尤其是欧洲市场变得日趋成熟化,但站在更高视野上来看中国的会展业市场,依然有长远的道路要去探索发展,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这条路依然漫长和艰辛。

    文/会点网HUI.NET袁帅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

    本问答由袁帅提供

  • 袁帅 | 2017-08-31 10:49:06

    在国民经济诸多产业中,展览业是小行业。

    说展览业是小行业,是指展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很小。我们来看统计数据: 据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发布的《中国展览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展会经济直接产值为4803.1亿元人民币(我不太明白“直接产值”这个概念的内涵),占同年中国GDP的0.71%。 另据报道,2015年德国展览业营业收入为34亿欧元,而德国同年的GDP为30266亿欧元,展览业占比微乎其微。 中国是展览业大国,德国是展览业强国,两国展览业的直接产值或营业收入在全国GDP中的占比都很低。 必须指出,展览业的直接产值也好,营业收入也罢,均不等于展览业的增加值。而计入GDP的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增加值。换言之,用展览业的直接产值或营业收入对比GDP,意思不大。在服务业中,展览业是颇具美感的行业展览业虽小,但却是美感丰富的行业。在我看来,展览业的美感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展览因创意、策划而生,其过程充满魅力,令人亢奋。在组展过程中的营销推广,层出不穷的创新创意,文化艺术品味不可或缺,如美工设计就贯穿始终。 二是,展览是视觉产品,现场呈现应让人赏心悦目。当然,观众潮涌,展商赞誉,媒体好评,对于主办方自是莫大愉悦。 三是,展览业是轻资本、重人才的行业,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行业;展览业是现金流量充沛的行业,是盈利水平较高的行业;展览业是可以促进城市及其他行业发展的先导性、窗口性行业,是易于引起社会关注的行业。这些特性,显示展览业是高端服务业,令业者素质趋于“高大上”。 以上美感,既来自器物层面,也来自精神层面,既能外在彰显,也能内在升华,既体现经济价值,也凝聚人文意涵。展览业之美,值得探究。从业展览,从热爱到乐享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选择职业缺乏自由,宣传“干一行、爱一行”。确有不少人因此而成为行业佼佼者。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爱一行、干一行”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应为人们职业生涯的上上之选! 因热爱展览而从业,就会倾心投入,努力打拼,不断学习,持续向上,就不会浅尝辄止,无所作为,拒接进步,怨天尤人。 当然,对于展览业的热爱,分为感性或理性两个阶段。不少就读会展专业的大学生,标榜喜欢展览业,往往是感性的。从业后经过磨砺仍不改初心,且砥砺前行累积成就,才能说是理性的热爱。因此,对于展览业的热爱,是需要不断加温和保温的。 从业展览自然要获益于展览。最为直接和现实的获益,就是挣钱养家糊口。其上佳状态是获得个人财务自由。 与此同时,成为知名机构、知名展会项目的拥有者或参与者,成为展览机构的骨干,成为行业人才甚至成为专家,成为具有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士,应是业者获益于展览的更高境界。 物质与精神的获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爱一行、干一行”才会持久的成就感,才会津津乐道,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本问答由袁帅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