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硬件

电影《浪潮》(Die Welle) 中学生接受集体主义的过程算不算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2 个回答

  • 于密阳 | 2017-08-29 12:18:43

    5月份时我在雅安灾区当志愿者,我所在的志愿者组织是一个典型的独裁机构,一切都是团队头领说了算,从每天的工作任务到时间分配,从几点吃饭到几点上床,从饭吃什么到水喝什么。我倒可以理解在非常时期这种形式的必要性,但有意思的是,过了几天后头领有急事离开了营地,而没来得及指定代理头领,我们顿时陷入了无政府的状态。晚上睡觉前几个有识之士提出:接下来几天的生活还是需要做个计划,而大家都不太满意的制度安排也可以趁现在做个调整,于是希望以民主的方式来投票表决。这时,十来志愿者中只有人(包括我)明确表示愿意以服从多数的民主投票来决定我们的新生活,剩下的一些在抱怨这种投票很烦,还有一些明确表示这样不好,他们宁愿再接受另一个人的全权领导,换而言之,接受独裁。

    我认为我的这个经历跟《浪潮》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不过至少有这么几点是一致的:首先,服从是天性和习惯,而民主往往会带来茫然与恐慌,因此要通过教育与培养才能具备这一素质。其次,我们面对一种事物的态度往往是,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时慷慨激昂,在自己的生活中遭遇时漫不经心。

    说《浪潮》是一个关于独裁政治与法西斯复兴的政治寓言,显然是受到了男主角文格尔先生教学任务的误导,并且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我们很明显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篇幅在交代的并非是“这个”团体内部的恐怖,肃杀和专制,而是“这个”团体是如何由小到大,从松散到凝聚,从默默无闻到引人侧目,从四分五裂到一致对外的成长过程,本片与其说是《我们》,《美丽新世界》和《1984》那样的反独裁政治寓言,不如说是一个真实与荒唐并存的社会心理学案例。

    回到一个团体最初的形成,我们会发现这是根植于人类潜意识深处的本能:无论是把一群人分为蓝眼睛与绿眼睛两组,还是把一群孩子随机分组后分别命名为“老鹰队”与“响尾蛇队”,还是仅仅让你单选:梵高还是毕加索?我们就会立刻根据这种标签,自然而然的把不久前还与自己亲密的人划为“外人”,而把与自己具有相同特质(注意,这种特质可以任意制定而不具有任何必然性)的人看作“自己人”,一旦有了这种分别,团体就由此诞生。团体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偏见与排外和歧视的诞生。到底人类是因为偏见与歧视而结成了团体,还是因为有了团体而对其他人更加的偏见与歧视?这如同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从科学角度,内群体偏见,从众和对权威的服从,是心理学的三位一体,没有哪一个会独自存在。越当面对威胁与焦虑的时刻,人越会产生强烈的内群体偏见,即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强大和高尚,其他群体弱小和卑鄙。换一个角度,如果个体越是弱小和不自信,就越容易认为相信和认同自己所在的团体,越容易对其他群体有偏见,从众和服从权威。

    有一个简单的快速问答:问题——怎么才能拥有和平?答案——创造敌人。就像《1984》中的老大哥,二战前的希特勒,前个世纪之交的奥斯曼苏丹和《守望者》中的艾德里安所做的那样。只有在我与我的敌人之外出现一个更恐怖的敌人,而他强大到足以毁灭我两,我们只能团结起来才能与之对抗,那么,友谊从原本敌意的沃土上盛开仅需一夜。而有时,其实敌人都不必那么强大,在本片中,提一句“楼下那帮选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就足以引发我们这个团体的凝聚力与自豪感。我们还记得片中第一节课上同学之间对于土耳其移民与东德人的歧视言语,但剩下5天中,这种歧视消失了——准确的说并非消失,而是能量转换了存在形式,由在班级内的小圈子内流动变成了“浪潮”成员一致对外,就像原本自由流动的电子会在强大电压的作用下开始往一个方向流动。LOGO,旗帜,口号,手势,制服,有了这些能够视觉直观的符号,我们就会越来越多的被提醒,我是这个团体的成员,而他们不是,接下来的一切就像高中物理学的知识那样,有了第一个震动,就带动其他弦产生共振,这种同方向的力会形成合力,甚至产生难以想象的毁灭力量。因此,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在权力结构(比如本片的课堂)中,排外与独裁的能量并非是被某位邪恶的独裁者创造出来的,它一直都存在——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深处。

    人的能力存在着先天的差异,能力的差别会自然的导致权力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有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就有独裁的种子,只看那里的气候与环境有没有给它发芽的机会。所以在《浪潮》中,当第一节课文格尔问大家谁来当这个元首时,大家一片讪笑,然后说“当然是老师你了”,因为这个团体尽管松散,但无疑已经存在着这样一个明显的最高权力者,所以其实从故事一开始,独裁领袖的地位就早已确定了。而拥有权力者(要么是给与奖励的权力,要么是实施惩罚的权力)可以迫使大多数人必须参与到他制定规则的游戏中来,而对不服从者施加惩罚,惩罚要么是孤立与排斥(如同卡萝的遭遇),以及流放和驱逐(就如同文格尔对那些不服从的学生所说,不配合就出去)。学生们最开始所享受的自由散漫的自由,一方面是由于权威者(教师)暂时容忍了大家,另一方面更因为更高更强的权威者(比如德国的立法与执法机构)规定了学生拥有哪自由权力,而教师不得干涉。在此我们需要注意文化背景对于“民主生活”的影响。在德国,学生上课坐端正,发言时起立,叫老师某某先生和穿统一制服都已经是侵犯民主权力与个人自由的行为,而在儒家文化的东亚国家,这些都是理所应当,不值得大惊小怪的集体生活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独裁只是团体凝聚力的副产品,因为团体就像是原子结构,由于虚空中强大的引力,所有电子必须要围绕这那一个原子核运转。所以,独裁不用刻意安排,它无处不在,就像万有引力。

    最后的大会上,文格尔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你是支持我们,还是反对我们。这就好比是哈姆雷特问道to be or not to be。答案只有一个,但无论作何选择,你将至少在真理面前出卖自己一半的灵魂。由于人类的欲望是如此的丰富而善变,我们只能支持或反对某件事,某个行为,而人的生命只是行为的载体,就像《云图》中的星美在启示录中所说,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恶事与每一件善行中,我们孕育了我们的未来。蒂姆用枪指着文格尔叫道:“我们犯了些错,但我们可以改。”但他错了,这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这是我们的人性,就像守望者中那神一般的超级英雄曼哈顿博士说:“我可以控制一切物体,但我唯一无法改变人性。”独裁的制度之所以会传染,会遗传,甚至被轻易的接受,因为他早已编码在了我们的基因当中。存在主义者说:我们人类最主要的倾向,就是逃避责任——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且愿意为之承担一切代价,这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技能。绝大多数人愿意将选择的权力交给他人,免除了自己责任的同时,也免除了自己的权力,当这样的责任链条被交到最后仅剩的一个人手中时,他就成为了大众的主人

    莫娜是这个班级最有思想也最不服从管教的孩子,她是高智商支持自由民主的代表,基本每次文格尔提出一个要求她就会大声反驳。但明显,她坚定自信,却找不到同盟者,她的反抗总是孤身一身,其他同学没一个支持她,直到她最后选择退出这个团体。而其他同学提出的增进团体凝聚力的方法,比如LOGO,制服,手势,却总是一呼百应,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尽管易卜生在《人民公敌》最后日说了那句伟大的真理:“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最有力量的人。”但显然在大多数时刻,依赖团体与服从权威,的确是多数人的首选;而争取自由时,智慧,意志与勇气缺一不可。因此大多数人选择某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非他们有意识的热爱与认同,而是潜意识中的安全感令他们服从。心理学已经证明过,我们的理性往往是一种律师思维——先有结论,再去为这个结论寻找证据。看上去理性思考的结论,其实往往只是为直觉和本能戴上的冠冕堂皇的面具。我并不认为向大家“灌输”一种信仰是正确的,这多半是一种恐怖的错误,但是信仰是被生命所渴求的,就像超人是被群众所渴求的。浪潮这个名字的本质是:它不是一个实验,不是一个组织,不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甚至不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海,是人类精神的羊水,是我们意识的起源地,我们的思想都诞生于此,并不可避免的终生浸泡在这片海洋之中。



    “浪潮是我的生命!”我想蒂姆说出这句话时有着和那些因为文革结束,纳粹垮台,苏联解体,天皇宣布自己是凡人而痛哭的人完全相同的心情。 不能因为感受到了自由的失去,就忘记了从团体中得到的安全,支持与保护,尤其对于那些本来就感到自己卑微与不快乐的生命,但千万不要忘了,如果属于一个团体就是你的全部生活,那说明你其实完全没有生活。 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说:一致性是最佳生活方式的敌人。“遵循传统秩序可能会将一个人引向令人满意的生活道路,并使他远离伤害,可是一个出于习俗而做事的人,并没有作出任何选择,他没有锻炼自己的任何能力,除了类人猿的模仿技能,他并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

    自由与民主必然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无秩序,懒散与漫不经心,但是这正是文明的必要构成部分,我们的飞跃,创造与灵感都诞生在这种自由散漫的时刻,这种完全放任自己的兴趣与欲望的时刻,这种如存在主义所描绘的完全放弃了“此在的操心”时刻,这种“任性妄为”的时刻,百分百的效率和百分百的秩序,那只属于机器,而机器只是奴隶。 “那他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密尔追问,“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固然重要,而是什么样的人在做,也同样重要!”

    文明的钟摆始终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来回摆动,就如同我们欲望的钟摆始终在焦虑与空虚之间来回摆动。而文明的阶梯就这么螺旋上升着,直到永无止境的未来。

    本问答由于密阳提供

  • 于密阳 | 2017-08-29 12:10:31

    这个应该叫标准的——去个体化。
    当年在社会心理学的课上,讲到去个体化的时候,老师用了两节课在课上放了《浪潮》这部电影,然后就下课了~你感受一下……

    什么叫去个体化呢?——摘自百度百科

    去个体化
    认为在某些情景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的自我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景之上。

    发展
    去个体化是社会心理学家由费思廷格(Festinger)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介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

    表现
    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处于去个体化的状态,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的受自己的个性和意志的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投入群体暴乱活动的个人,往往忘乎所以,处于去个体化状态。去个体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就使平时制约与社会规范下的行为不受规范的制约,使人表现出通常状态下不会表现的行为,甚至使个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产生原因
    心理学家在解释去个体化的原因时认为主要的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是不容易被识别的,个体就被湮没了,被匿名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自我意识降低:个体处在群体中,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主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的事件上,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实际上,人们大多数的去个体化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降低导致的。


    其实,很多我们觉得很疯狂很不能理解的事情都是在去个体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十年的时候那么多善良的可能鸡都不敢杀的小姑娘化身凶残批斗者,还有部队里的士兵那么勇猛,暴动的时候人们的疯狂,其实事后他们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这就是去个体化~可怕的去个体化~

    本问答由于密阳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