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古玩藏品

《出师表》写的那样倾尽全力,感人至深。刘禅看了以后有什么反应?


2 个回答

  • 狐狸晨曦 | 2017-08-29 08:38:17

    我不关心亡国后主对出师表什么态度,我只知道岳武穆看完是这个态度。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足矣。

    本问答由狐狸晨曦提供

  • 狐狸晨曦 | 2017-08-29 08:35:52

    若论刘禅对孔明,可说是孝顺如子,事若亲父。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刘禅是个孝顺相父的好孩子。 - 狐言论史 - 百姓知道专栏
    刘禅之长:气量甚大、爱德下士
    刘禅个人才能虽不甚高,然亦有一长。最可称道的,便是他的气量,确实不负刘备和孔明对他“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好评。
    前者出于刘备遗书,转述射援评价;后者出于孔明之言。观其一世,这两个优点都恰如其分,并非过誉之辞。
    身为天子,能一直克制自己欲念,压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权至上、君权至尊”这头猛兽,在孔明之世满足做个礼仪天子,在孔明身后更能遵其遗训,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
    试想若换了后世那些既无自知之明、又不知天高地厚的主,定要掀桌子夺权,让帝国局势动荡、群臣惊疑忧惧,即使孔明履行刘备遗言,更立刘永、刘理,终亦伤先主情谊、身后令名。

    其实看皇帝对一个大臣的感情,看在大臣身后如何对待他的子孙家人便一目了然。
    孔明逝时,诸葛瞻不过8岁,其后被刘禅视若子侄,招为女婿,并无过人功绩才干仍一路擢升,34岁为卫将军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大权,还不足以说明刘禅对其相父的深挚感情?
    不妨对比一下那个被霍光从平民扶上天子之位的刘病已,是怎么玩弄“郑伯克段”故技,族灭霍氏满门的?
    再对比一下那个口口声声“看顾先生子孙便了”的朱翊钧,短短一年后又是怎么对他的张先生家人的?
    无怪《三国志集解》中对比“唐魏元成仆碑之祸,明张太岳籍没之惨”,赞叹刘禅杀李邈、禁止任何人诽谤非议孔明一事,是“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确实,自古君臣相处,“谗慝生心,乘间构衅”,原系寻常;幼主和摄政、辅政大臣相处,见疏生怒,立正刑诛,“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亦是寻常之事。

    后世多少英豪人杰,要么终身忧谗畏讥伺候雄猜之主,要么被不自量力的凉薄之君毁去半生事业身后英名,何曾有幸能遇到一个刘阿斗?
    即以有明三百年为例,从于廷益到王守仁到张太岳,这些千古英杰若换了刘禅来做他们的皇帝,又何愁不得生前身后令名得保、全始全终?

    (ps:于谦张居正身后境遇自不必言,众所皆知;而阳明先生故后,朱厚熜追论他所谓“擅离职守”罪,大臣亡故应有的恤典都被削夺,之前获得的爵位也被停止世袭,王学被朝廷当做“伪学邪说”封杀了几十年,直到朱厚熜死后才得以平反。)

    所谓“刘禅怀恨在心,禁止给孔明立庙”说,纯系夸张讹传。
    秦汉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本无臣子单独立庙之礼。无论开国之萧何、张良;开疆之卫青、霍去病;中兴之邓禹、吴汉,皆无此例。
    因此,孔明故后,各地臣民纷纷上书要求在国都给孔明立庙一事,被朝堂以此违背礼制拒绝,原是正理。执掌中枢的蒋琬费祎等人皆是孔明故吏,亦秉承孔明公而无私的执政思想,就算刘禅本有此心,也必被群臣谏阻。
    而此后数十年,蜀中百姓自发私祀孔明不断,所谓“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朝廷亦从不加任何禁止。
    直到习隆和向充提出了一个的变通办法,即改立庙于距离孔明墓地不远的沔阳,尽顺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礼。刘禅从其议。其实此举依旧违背礼制,刘禅肯为孔明开此亘古未有之先例,亦算难得不易,充分说明了他作为学生对相父的感情。

    再看刘禅其后任用为“录尚书事”的几人,蒋琬费祎是孔明临终推荐的继承者、姜维是孔明传授兵法的学生,诸葛瞻是孔明的幼子。诸葛丞相虽逝去三十年,在蜀汉朝堂的余荫和影响力却一如始终。

    刘备托孤刘禅于孔明,但孔明不曾托孤刘禅于其他任何人。相反,刘禅才是孔明认可的自己和刘备事业的第一继承人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临终遗表》
    孔明逝后,刘禅便是刘备和孔明的双重法定继承者,蒋琬费祎也好,姜维诸葛瞻也罢,他们皆是孔明托付给刘禅的臣子。

    孔明逝后,刘禅便废蜀汉丞相一职,同样亦是因为对相父的无上敬意。
    丞相本非东汉制度,仅是因刘备对孔明的信重而特别设置。孔明故去,刘禅废之,目的就是让孔明成为蜀汉政权至始至终的的唯一丞相。此后其他任何人皆不配与孔明相提并论。可以类比现在许多球队为本队功勋而退役球衣号码。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刘禅悼孔明诏策》
    注意「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这句,孔明生前即丞相,何必死后再封?就是为让丞相一职与孔明皆归尘土。而绝非诸如”分权牵制蒋、费”之类过度解读。
    蒋琬费祎,本非建国元从,亦无军权势力,在孔明生前虽掌机要,职位亦不甚高;其后荣辱升贬皆系于刘禅一念,何须特意牵制?
    而姜维本为降臣,全无根基,北伐无功,后期招致满朝众怒,却能始终牢牢握住半数以上的蜀汉军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或许也有姜维是孔明兵法传人,同门师兄弟的香火情谊吧。

    刘备遗言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孔明遗言的“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他确实明白其中道理,而且在绝大部分时期也努力去做了的。

    刘禅之憾:临难苟免,何不早亡
    蜀汉灭亡根本原因,还是立国先天不足、偏安一隅,兵寡物微;以孔明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两郡。随着孔明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均在国力上形成压制性优势,而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压制,得不到彻底解决。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是以对于刘禅,最大的遗憾,恰恰是没有早死几年,因此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大都被历史忽略了,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不妨看看另外几位著名君主,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坚、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大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经历了数十年堪称千古明君的统治后,最后数年晚节不保,以至半生功业成空,沦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他们的共同点,皆是如能早死数年,历史地位将高得无以复加。之前他们在位期间给国家留下的那些隐患,同样也将被推卸给继位者,并给后来论史者留下“若某某帝王不死,必将如何如何”的遐想。
    当然,这并不是说刘禅即使避开了亡国之辱,便足以与苻坚萧衍李隆基们曾经的煌煌文治、烈烈武功相比。毕竟他只是个守成之君,并无如何了得的开疆拓土成就。
    但若没有了这个最大污点,就凭他是诸葛亮和刘玄德这两位魅力满值英雄人杰的双重继承者,“白帝托孤”这一历史佳话的主角之一,也必然被爱屋及乌地获得无数喜爱者,从而获得高于自身成就的历史评价。

    晋朝官方给刘禅的谥号是“安乐思公”,后来永嘉之乱将刘禅那些子孙连同西晋皇室一起杀尽,却自称继承了蜀汉法统的匈奴人,给刘禅上了个“孝怀皇帝”的谥号。
    谥法习惯中,无论“思”还是“怀”,大都是给被废君主或亡国之君用的,当然本身无贬义、带怜悯,对这类君主而言,已算不错。
    若刘禅能幸运到由蜀汉朝廷来拟他的谥号,就必然不是这两个了。必须是两汉诸帝不曾用过的,再参见大张皇后“敬哀皇后”的谥号,似乎可以谥为“季汉孝敬皇帝”,亦不为过。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数十年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哪怕上比两汉诸帝,也算是中等以上水准的君主了。

    四十年治平天子,临老昏聩,晚节不保,辱没了先主和丞相之明,亦是历史一大憾事:
    只叹刘禅,何以临难苟免?只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
    ps:可参考以下关于刘禅的回答:
    刘禅到底是个傻瓜还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 狐狸晨曦的回答

    本问答由狐狸晨曦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