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升学留学

为什么今天的京剧不受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喜欢?

到底是因为什么,曾经无比辉煌的艺术形式京剧难以被今天的年轻人所接受呢?P.S:有人在说现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使京剧没落了,其实还是没有解答真正的疑问,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竞争力这么差,它的缺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种艺术形式不被今天年轻人的审美习惯所接受了呢?

2 个回答

  • Jim Lu | 2017-08-13 09:21:45

    蟹妖。

    (没兴趣看全篇的可直接看两条加黑语句,那是结论)
    如果说多元化的解释没有解释得够透彻,那再挖挖根本原因,是现代人对于“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基本都没有兴趣。

    随便看看关于长短答案的问题:
    在百姓知道你有耐心看完有 5 行字以上的回答吗?
    回答巨长是不是没兴趣看?你觉得比较理想的回答长度是多少?
    对于不了解的领域,你会仅仅因为回答写得长写的认真就投赞成票吗?
    为什么百姓知道上很多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内容多而且长?是否会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何在写长段回答时保持逻辑的连贯?
    ……
    连白话讲述,清晰谈吐,有条理的百姓知道长一点点的答案都缺乏兴趣去阅读,只希望别人给他个答案就可以。也不求甚解不打算分明白具体情况。
    你指望这样的人去耐下心来看会京剧的台本,慢慢琢磨着听懂自己不熟悉的念白和二簧腔?

    京剧的让人获得的愉悦和美感,在现代人看来,远不足以单纯的承担欣赏者的投入。
    无论是昆曲还是汉剧演化而来的念白,都和现代人打小儿学起来的普通话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白话教育的结果,就是古文在印象中是一种要去“背诵”的东西,而不是什么美好的事物。不知道“海岛冰轮初转腾”是打哪儿来的也没关系,因为这不是考点。

    看话剧看电影,听相声听评书,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基本上是零门槛的。属于无付出的享受。而且还不用看简陋的、抽象化的布景、台步,只消做着就能享受比现实还现实的东西。
    京剧不投时间提前看懂台本明白背景故事,一场一个半点儿坐下来窦尔敦脸上的色儿都没数明白几块。
    能听懂外国歌剧甚至给电影电视剧加挂字幕,对于有一定外语素质的人来说只是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些指望看电视剧看电影学好外语的,九成九啥都没学成。
    但是为听京剧付出的东西,在如今这个功利性极强的年代看来,有什么是立等可取即收即兑的吗?
    游泳打球跑步能健身,京剧可否?
    打牌打三国杀打斗地主聊QQ甚至上百姓知道,你都可以有朋友圈子共享这个。京剧找个同好会,不要说小区,就算一个院区都找不出三两个,比现而今集邮的还少。买张二进宫的票都让单位的人当哏聊了小半年。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京剧和闫芳活佛的太极拳是同一无用的玩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学勤读后唯一的打算,就是让老太太打(弄)。欣赏京剧的投入,对他们来说和欣赏抽象艺术一样:
    或许是好玩意儿,但是要花那么大心气儿就为欣赏个这?免了。

    本问答由Jim Lu提供

  • Jim Lu | 2017-08-13 09:00:21

    今天的大多数人喜欢看电视剧,每天上班,大家可能会讨论一下剧情啊、明星啊、八卦啊什么的。几十年前,大家聚在一起是讨论京剧的,剧情啊、唱腔啊、明星啊什么的,各种花边新闻,各种追星,圈内各种烂七八糟事儿。跟今天是一样一样的。

    前几年,《阿凡达》上映的时候,上海福州路来福士的 imax 排起了长队,一票难求。几十年前,就在这个地方,就在福州路对面的天蟾戏院,今天也还是天蟾戏院,一样的场景,梅老板、程老板、马老板来的时候,比抢《阿凡达》 的票还火爆。别的不说,就我爷爷年轻的时候,走好几个小时的路,也要去看戏。

    只不过,时代过去了,仅此而已。

    当然,比起别的曲艺来,京剧可能是最不幸的那一个。同样是时代都过去了,相声还存活在小剧场里,还存活在网络视频里,还能接地气,还有好角儿、好作品。京剧呢?倒了血霉了。

    倒霉就倒霉在它被政治看上了。一门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魅力,浑然天成,妙手偶得。艺术的天敌,是行政性的、强制性的、口号式的、样板式的东西。

    只可惜,那个神奇的年代,没有电视,电影也很贵,相声、快板、大鼓什么的都不够全面,作为当时覆盖面最广的大众媒体,京剧遭遇飞来横祸,变成了承载意识形态宣传任务的最佳载体。

    从前的京剧,可不全是陈腐的才子佳人,各种类型片都有,就像是今天的电影电视,武打、刑侦、言情、战争、历史、官场、惊悚......京剧也不都是墨守陈规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都排过现代装束的戏,一样受欢迎,甚至还有取材自印度民间故事的舶来品京剧。曲调音乐也是与时俱进的,杨宝忠除了京胡一绝,当年在现代装束的戏里还能穿西装在台上用小提琴伴奏,曲调也都是新创的。

    虽然,我是一个京剧遗少,但我不觉得,别人就应该喜欢京剧。什么博大精深、什么民族国粹,都是扯淡。哪里有文化了?就是当年的电视剧呗。什么“我与你插~插~插上这朵海棠花啊”、什么“夏侯渊我的儿啊”、什么“你好比鲜花无人赏,卑人好比那采花郎”,这能高雅到哪里去?就是给没大有文化的普通老百姓看的呗,跟今天的电视剧一样的。

    当年好多有文化的,都不爱这个,就像今天很多人讨厌俗套的电视剧一样。鲁迅就贼讨厌京剧。俞振飞,自己昆曲京剧两门抱,但是不爱上台唱京剧,“寒碜”,太低俗。余叔岩,多牛逼,但是也不爱登台,很多戏根本就不演,丢不起那人。

    但不高雅,不代表着就不严肃。高雅不高雅,是艺术题材,严肃不严肃,是艺术态度。

    就拿程砚秋说吧,如果你今生只看一出京戏,我推荐《锁麟囊》。不到三个小时,跟今天一场电影差不多时间。富贵荣华,起起伏伏,不过台上一瞬;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是戏中真意。我觉得,《锁麟囊》跟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电影、小说、诗歌比较,都豪不逊色。这戏关注的不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而是超越了生活的那些东西,是在拷问命运和人生。就像黑泽明的电影堪比莎士比亚的原著,我觉得程砚秋的戏也能达到这个程度。

    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家的写照。京剧就像今天的电视剧,鱼龙混杂,出了很多垃圾作品,甚至大多数是垃圾,最多是平庸之作。但是京剧也出了程砚秋这样的艺术家、《锁麟囊》这样的艺术作品。我喜欢的,是这些人、这些戏。

    程砚秋说,京剧绝不是有钱人消遣的玩意儿,而是一门严肃的艺术。他正值当打之年却远赴欧洲考察西洋戏剧,奋笔疾呼京剧唯有改革才是出路。他抛弃了传统的京剧科班,创办了新式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光教唱戏,还教文化课。在一堆吃喝嫖赌抽的京剧角儿里,他不抽大烟,不三妻四妾,不收女弟子,不让自己孩子唱戏。

    假以时日,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戏剧界的莎士比亚。沿着这条路子走下来,也许我们今天能欣赏到《天龙八部》、《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等的京剧,这都是多好的本子啊。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后面的事儿,我们大家都知道。程砚秋一生,都想再登台演一次《锁麟囊》,到死都没实现,连段录像都没能留下。如果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去看电影《霸王别姬》。如果你知道,那就不用细说了。也不能细说,说多了不好。

    就像王澍老师说的,他不是现代建筑师,而是一个古代工匠,一个古代文人。我虽然很没文化,但起码是个中国人,读过一点点书,多多少少能体会一点。现在的京剧,不说了。幸好还有老唱片,我们还能听到真正的京剧。

    如果你懂得,你能听得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能听得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能听得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能听得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无可奈何花落去”。生老病死,万物都是如此。该消亡的总归要消亡,谁也拦不住。永存在记忆里,比一点点糟蹋干净强得多。这我都能接受。

    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明明好好的,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冲上去一顿打,生生给打成了植物人。然后又把这个植物人推到前台,号称是民族瑰宝、文化国粹,每年春晚还让于魁智上来唱一段不着四六的东西,这不是寒碜人么。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屈辱的活着。


    补充:

    根据大家的评论,我再补充几点:
    • 关于艺术与强制性的、样板式的东西:我没记错的话,就在我们这个时代,好像还唱过红歌
    • 关于京剧与体制:时至今天,京剧院团的衣食父母依然是王部长、李主任,而不是广大观众。不想混体制的,像言兴朋,出国了;体制内真正想做点事情的,像上海的王佩瑜“瑜老板”,前两年出来挑班单干,很可惜,没能成功,兜了一圈又回体制内了。
    • 关于过去的京剧曲目:不像电影《霸王别姬》里表现的那样,不可能两个人一辈子就唱这么一出戏。看看今天的郭德纲就知道了,必须定期出新活,否则观众就看别人去了。
    • 关于今天的创新京剧大制作:爱谁谁,反正我不觉得那叫京剧。说穿了,不过是给某些人的政绩添砖加瓦的面子工程罢了。

    本问答由Jim Lu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