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回答
-
| 2017-08-13 08:05:35 广告
在《音史寻幽》中,学者施向东通过5世纪初后秦长安音的外文对音发现,公元400年的长安音,-s尾的韵类正在消失,直到7世纪陆法言时代,在《切韵序》中仍提到秦音次入声韵类的独立,这足以说明了5世纪初后秦的长安音蟹摄-s或者-ds韵尾是确实存在的。
那我们要思考了,5世纪初-7世纪初,从后秦长安音到《切韵》,长安音中的蟹摄韵类区分到底是什么类型,短短两百年,长安音要如何迅速出现《切韵》蟹摄韵类的区分类型(如ɑi和ʌi对立),又在短短两百年里合并。
答案是:有可能长安音在从古至今,并没有出现过泰韵和灰韵以ɑi和ʌi的形式对立,而是在5世纪时期,发生了泰韵ɑs和灰韵ʌi的直接合并>ɑi,简单来说就是长安音泰韵和灰韵对立的时期是有-s韵尾的时期,以ɑs和ɑi形式存在过,而不是唐代切韵拟音的ɑi和ʌi。
这里要表示的即是,《切韵》不代表任何一个实际汉语言的语音祖先,其任何韵类的区分或者说对立不代表中古汉语的任何实际汉语语音的必定区分,在中古汉语中,《切韵》韵类的区别可能在很多方言中就没有出现过或者很早就合并的,比如区分鱼虞这一点,在《切韵》成书之前, @安邑生 所提到的曹操的时期洛阳话就已经不存在区分了,你不能说洛阳今天不区分鱼虞是《切韵》之后才不分的吧?同样,你也不能说长安音不分山删,不分支脂是切韵之后才出现的现象,所以《切韵》的共祖地位其实是被人吹捧上去的一种“情怀”。
《切韵》为六朝旧音,保存于江左,因此唐人称为吴音。另外还有元·廷坚《韵英》及张戬《考声切韵》一派为秦音。慧琳熟悉关中汉语,所以本书独取元·廷坚《韵英》一派的秦音(王国维据景审序,谓琳音音切依据元·廷坚与张戬书,而本书注中却指明专依廷坚的《韵英》),而不取陆法言一派的吴音,(如本书卷八檛打下注云︰‘下德耿反,陆法言云︰都挺反,吴音,今不取。’如本书卷首音《大唐三藏圣教序》覆载二字云︰‘上敷务反,见《韵英》秦音也;诸字书皆敷救反,吴、楚之音也。’)可见一斑。后世,《切韵》一派的吴音盛行,而《韵英》一派的秦音衰歇,今可藉书上窥往古的关中音系。
那回到题主问题:唐代官方语言是什么?
答案是:以隋代陆法言编写的南朝江左吴音之金陵音的《切韵》音系归并方式为科举考试之分韵标准,以唐代关中秦音之长安音的《韵英》《韵诠》《考声切韵》音系为实际语音交流标准。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下令举国通用《韵英》音系,但因为安史之乱最终幻灭,切韵地位逐日抬高,直至宋代,《广韵》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吴音《切韵》反切的最终地位,唐代以后,长安式微,秦音最终没落,其后代关陇方言仍保留《集韵》记载的很多关中音反切语音,与唐代长安音一脉相承。本问答由奥拓A八提供
-
| 2017-08-13 07:43:40 广告
唐代的官方语言与今天的闽南语发音相同,是真的吗?
bo iann e tai tsi, li m thang oo peh kong...
放送闽南语唐代以后层次大合集,以泉州市志同音字表为例,拼音用台罗,如有错误请指正:
比较完整的层次:
非敷奉文读h-。没轻唇音是很牛,但是读h-是哪门子的唐代官方语言?
效摄三四等文读-iau。鉴于有诗词证据表明宋代闽语效摄三四等和歌豪押韵,那当时只能是读现在的白读-io咯,那么-iau只可能更晚咯。
止摄精庄文读-ir(不吐槽厦门漳州-u音值)。五代精组止摄变舌尖元音。庄组止摄更晚。
曾梗文读合并成-ing/-ik(我就不吐槽泉州可怜的部分-erng和全部-iak了)。入声合并是五代,阳声合并是北宋。
蟹止摄合口部分相混成-ui:宋代层次。
零散的字:
鱼虞不分例:处tshu(~决)。
邪母塞擦音例:囚泅tshiu。邪母闽南文读基本读s-,读tsh-的几个文读怎么和普通话这么接近呢?
知组读塞擦音例:转tsuan,超tshiau,肠tshiang。说好的“上古层”知组读端呢?
宕摄-ang例:胖phang,乡hiang,亮liang,枪tshiang,肠tshiang,都是方言志上面下划两条线的文读,顺便比照“肠”的声母。不过正常的文读层-ong/-ok也未必很早。
果摄三等读-io例:茄kio。恐怕比宋代还要晚。
江摄读-ong例:双song。可疑,可能很晚。
曾梗合口读-ong/例:弘hong,永iong。主体层次是-ing,新层次较晚。
咸山不分例:毯than。元代中原音韵还分-m,-n呢。
06/09/2014 再加一例。台湾闽南语经常把“牵”文读成tshian。尖团不分,让我说什么好呢?
15/12/2014 又想起来一个例子,宕江摄入声的复化。潮州话里多一些,不过闽南语里还是有的,比如泉州话落有个读音是lauh,用在表示掉落的“交落”一词里。普通话落有lao一读,可以体会一下。宕江摄入声复化在北宋时期开始的。
闽南语,唐代官方语言?呵呵。无影个事勿四散呾。本问答由奥拓A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