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购车养车

如何评价这几天很火的文章《冯远征:我穿墙过去》?

近几天朋友圈被这篇文刷屏,我觉得写得挺好,但是我发给我妈看了,我妈一点反应都没有,还说一般般,想听听各路大神的意见。原文链接:冯远征:我穿墙过去

2 个回答

  • 哈老四国王 | 2017-08-05 15:13:25

    文章是在口述的基础上整理成的。所以我们作为读者,很难猜测这是这冯远征口述的本来面目,还是整理者从其口述中敏锐地发现了他叙述中带有的怀旧和忏悔的情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冯远征和整理者共同创作了这样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散文。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谈论自己所辜负的那个人的时候,把ta对自己的好都一点一滴地、平平静静地说出来。冯远征做到了,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但光有勇气还不够,大部分凡人的忏悔中往往只有小我而无世界,因此他们的忏悔对其他人来说价值不大。这篇文章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那种忏悔,因为命运偏偏给了冯远征这样一个机会,那就是在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中国国内价值观空前混乱的时候,把他送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漩涡里。一个敏感的演员和一个有思想的青年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很多那时候出国的人,往往会经历价值观的崩塌,其中的一些人会变得非常激进。很多内心敏感的人往往会否定自己前二十多年所经历过的一切,把经历的冲击和迷茫都化作对故土人事的鄙夷。而冯远征没有变成这样。他反而是从这种冲击和迷茫中建立起了对自我和生活的认知。尤其是这几段:

    那段时间,一个朋友拿到了德国国籍,我们一块吃饭,我敬他酒,为他庆祝,却发现他垂头丧气的。他跟一个德国女人结了婚,婚后俩人处不来闹离婚,他跟对方说,离婚可以,你得等我八年,好歹让我拿了身份。那德国女人也算仗义,真等了他八年。现在身份拿了,接下来准备办离婚,他说,以后回中国还要签证了,但是“不拿出护照,哪个德国人会认为我是个德国人呢?”这叫什么事啊!但已经等了八年,不拿又不甘心,他带着无奈,说:“这辈子就在德国混吧,也就这样了。”

    这话太刺心了。在德国生活一年多之后,我开始像哈姆雷特思考“生存或者毁灭”一样思考“留下或者回去”。相比之下,德国比中国自由,但一年语言学校加四年高等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很可能根本没有人找我做演员。即使能演戏,演的也一定不是我想演的角色,无非是糊口——像我在那个剧团里的角色,就叫“外国人”,不停地在台上跑来跑去,偶尔说上一句话,也就比龙套好一点。如果我继续读书,读戏剧史或戏剧理论,读到博士毕业都快四十岁了,然后呢?搞戏剧研究?一部戏出来我评论道“这戏真本土、真德国化”?——一个中国人说一部德国戏“本土”?吃饱了撑的吧?

    要留在德国就几条路,一是找德国人结婚,找不到真感情就只能假结婚,给她几万马克,她等你八年,拿到护照;二是放弃学业,利用签证期拼命打工,开个中国餐馆,变成老板之后把学生签转成工作签,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三是最惨的:放弃学业当导游,打个小旗到机场接团。

    这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

    这种平铺直叙的文字细细看来其实是很感人的。尽管祖国的政治环境,生活条件上有很多困难,但故土毕竟有他自己的语言和人民,有真正与他相互理解的观众,有开创自己事业的土壤。文字里那种对于自己身份的自觉认知,对以表演为“志业”的坚守,在我看来都非常可贵。这让我想起百姓知道上获赞很多的一篇回答,那篇回答的作者看起来还是个年轻人,ta说自己移民后觉得国外处处都好,而国内的缺点则数不胜数,言语之间已经对故土没什么眷恋了。或许是职业不一样,文艺创作者往往对本体、价值、意义等等更敏感;或许是时代不一样,现在很多人可能真的“全球化”了。
    回国给他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麻烦,就是他必须告别他的授业恩师,而且从那时候看来,这种告别多半就是永别了。这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是很难作出的决定。文中波澜不惊地写的老师对他的每一种好,其实都是一次忏悔与遗憾。
    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算辜负。用一句已经烂俗的话来说,他真的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或者借用韦伯的话说,他是想要以表演为“志业”的人。这样的人是无法用外界的困难来羁绊他的。而他也真正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他在戏剧式微的年代坚持舞台表演,在烂片横扫市场的年代也守住了自己的口碑,更不用说他带给我们的那个永留一代人脑海的经典角色了。
    所以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行文流畅顺达,情绪哀而不伤。更重要的是,既有“小我”面对故人和往事忏悔时的细腻,又有“大我”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哲思。如果将时代背景再深挖一点,文章所展示的这段经历在我看来简直可以拍成电影了。


    另外,关于八十年代人的回忆,推荐去看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虽然访谈者私货甚多而且颇为话痨,但被访谈者却具有很大的丰富性,有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看了之后可能会对这一代人身上很多矛盾的地方有更直接的认识。

    本问答由哈老四国王提供

  • 哈老四国王 | 2017-08-05 14:45:38

    文章的内容我就不谈了。说点技术性的。

    一个是文笔。我和@筑室说过,文章的顿挫感很明显更多来自冯本人的一贯的语言习惯而非作者的文笔,看过他说话(电视综艺节目等)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平常说话和他演戏时非常相似的口语节奏能力。因为他平常说话节奏太好顿挫太迷人,以至于让我觉得他演戏时的台词应该更好的,直到我通过本文知道他学过格氏。

    另一个就是冯老师的表演了。回头总结一下,我发现冯远征演戏确实有很强的格氏的痕迹,以前我还想过他和人艺大部分人到底哪不一样的问题。结论是虽然呈现人物性格时不会有差距,但他的外部表演习惯等个人属性要比人艺大家庭流行的千人千面更强烈些。

    人艺的主流还是斯式和表现派的混合体。

    本问答由哈老四国王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