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回答
-
| 2017-08-04 14:12:16 广告
离开学校多年,描绘一下10年前的复旦吧,不知道这些东西还剩下几个:
食堂:北食>本食>南食, 这条定理被证明基本是正确的。南食除了一楼的春晖小炒, 其他的实在不堪一吃。 北食代表了食堂界最高的水平,但懂吃的人知道北食的精华其实却在于清真餐厅。而清真的灵魂在于一道菜叫铁板鸡,铁板鸡的奥义在于那层焦脆的皮,外脆里嫩,浓香四溢,一想口水就止不住的流。为了这块鸡,住在7号楼却曾一度天天跑北食, 不辞千里。
重庆砂锅米线:政通路上的聚餐根据地,被我们亲切的起了个洋名叫shago'meschin。他家有火爆的泰安鱼,火爆的麻婆豆腐,还有个更火爆的重庆老板,以及一个翘着腿帮你写单的活宝伙计。他们有一道很喜庆的菜叫肉丝跑蛋,每次那个摊鸡蛋的不锈钢脸盆上桌的时候总人莫名的快活。
国际大饭店:其实就是一家新疆小面馆,跨出东门,沿国定路一路向北,华联超市对面,牛奶棚下面。之所以叫它国际大饭店,是因为其用餐人群基本以留学生为主,华洋杂处。国际大饭店的招牌是炒面,那面条比筷子还粗,异常坚韧,浇上鲜红透亮的浓汁,拌上炒软的蒜叶和洋葱, 夹杂着酥烂的碎牛肉块。特好吃。
复旦附中门口的南京汤包:没课的午后,当然了,更通常的情形是撬课的午后,如果阳光很慵懒,心情又不坏,可以喊上两三弟兄,再带个姑娘,拖着拖鞋,散个小步过去,店很小也很脏,不过都没有关系。你们可以先点上10笼,每人配一碗鸭血粉丝汤,想加香菜加香菜,想吃粉丝吃粉丝, 如果兴致好,可以再加一笼烧卖,周围都是中学生,他们都很年轻,所以去多了你的心态也会年轻。
小天府: 小天府曾经是谢百三老师的最爱,在他的课上推荐了n次。原来的小天府后来搬到北区后门很偏僻的一个角落。这家店是全复旦范围内最好的川菜馆子,没有之一。最经典的其实只是一道冷菜:口水鸡。原料用乌骨鸡,上面盖一层芝麻、葱和碎花生末,很精致,没有很重的花椒味,也不怎么辣。一般点菜时,这道菜我先点双份。
涂鸦巷的蛋饼:北方人叫煎饼果子,杂粮做底撒葱花,很香。我的标配是:豆浆+菜包+蛋饼不要香菜打3个蛋,或者矿泉水+蛋饼不要油条打四个蛋。我有个兄弟曾经提出要打七个蛋,被蛋饼摊老板严词拒绝。记得那时候我早上上董茂云老师的比较宪法,坐在最后一排狂嚼蛋饼,下课后他走到我跟前,很认真的对我说以后早饭要吃的好一点。
至于那条知名的涂鸦巷,在我进校时还很有品位,一眼望去仿佛北美少数族裔的街头,hiphop中透着愤世嫉俗。毕业的时候,满墙的艺术被"考研","四六级""公务员" 糊满。俗不可耐。涂鸦巷附近的蛋饼摊有两家,一家靠着打印店,一家在巷子口,左边那家脆一点,右边那家甜一些。后来右边那家还兼卖豆浆烧卖和包子,如果你晚上有6教的课,还可以在那儿吃胡子炒饭。老板是个耿直的中年男子,火烟熏着满面的胡喳,咣咣猛炒,憨厚的很。
三星麻辣烫:如果要概括一下这家店的东西,那我会给他家题个匾额:《属于冬天》。麻辣烫其实是最体现平民精神的食物,最寒冷的冬夜里,只要淘钱,就还你温暖。无论你是贡丸还是香肠,是菠菜还是萝卜, 反正麻辣强暴了所有的味蕾, 在那滚沸水中谁也不比谁高贵。有人说麻辣烫不卫生,这种人一听就外行,麻辣烫吃的就是不干不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晨风鸡:南区辉河路上曾经的一家小吃店,24H营业,几年前就没了。最近真的是老了,很多过去的事都忘了,只依稀记得这家店是差头司机的最爱,有个极丑的收银员,一个凶悍的老板娘,好多个懒惰的厨子,嘈杂的叫单,油腻的桌椅;打了和没打一样的空调,冰了和不冰一样的可乐;咬不出汤的生煎,吃一嘴面粉的大饼,一口看不见馅的包子,微波炉加热的小笼,一夹就散的馄饨,冷掉的油条以及糊烂的面条。唯一还值得一尝的是白斩鸡,这是我对这家屎一般的馆子唯一温馨的记忆。
阿康烧烤:夏天的晚上,或者是秋天的深夜——什么季节已经不重要了。不同的季节里,相同的是南区一条街的露台上人声鼎沸。这里面有喧嚣的新生聚餐;也有三五好友的自得其乐;有自弹自唱的歌手;也有抱团取暖的失意人。你可以叫上一瓶啤酒,几串烤馒头或者烤鸡翅,找一个角落坐着,静静观察这些来来去去的人们,这不失为无趣的夏夜里的一种乐趣 —— 穿着蹩脚的西装对学弟们夸夸其谈的朋友,一看就是刚毕业的。相视凝望的男女,多是刚好上的情侣,要是那个男生是穿着拖鞋来的,并且女孩帮他挑螺丝肉的话—— 他们已经上过床了。如果你天天都去,还可以遇到许多八卦,比如你兄弟的女友和一个锉男在深夜里,手牵着手,来了又走。见的多了你也就不觉得奇怪了,阿康是复旦人的酒吧,江湖有多大,酒吧里的人就有多杂。他们是你眼里的风景,看得多了,你也成了风景。
听说南区一条街没了,感怀一下。本问答由傅踢踢提供
-
| 2017-08-04 13:35:21 广告
复旦南区后门,海强面馆。正宗的上海浓油赤酱现炒浇头面,味道极其靠谱,但是环境一般本问答由傅踢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