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小事,一呼百应!

百姓网 | 百姓知道

科学知识

假设中国在1957年完成五年计划后,进行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的改革,那现在会如何?

假如历史有了一个分叉,中国在1957年进行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结合类似的改革。允许一定的私有制经济,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通商,用轻工业产品与苏联通商交好,换取工业设备和技术,形成工业互补。那么接下来会怎么发展?

2 个回答

  • 邓铂鋆 | 2017-08-03 14:28:30

    1.题主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1957年这个时间点不好,刚刚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中国正被西方严密封锁,对谁开放?至于中国与苏东的国家的经贸往来一直就很密切啊,而且必须指出的是,苏联对于其卫星国的产业部署完全是以配合苏联为目的的,如果中国想成为经互会的正式成员,就意味着中国的产业政策成为苏联产业布局的附庸,你觉得好玩不?

    2.改革开放之初,有人哀叹中国卖2000万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大型客机,但是反过来想,至少我们还能造一些轻工业品出口,而且部分重工业品还能出口第三世界还有狗大户。1957年的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啥,能出口啥?除了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恐怕只能让万千男男女女出国卖屁股了吧?难道要重演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十万妇女下南洋的闹剧?就连铁杆自由派杨小凯也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里承认“落後国可以用保护关税改进贸易条件,但这却以抑制分工的发展为代价。如果落後国进一步改进交易条件,则可与发达国通过关税谈判达成多边自由贸易,使国内国际分工水平提高,生产力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提高”。

    3.1957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301.7公斤,平均每人每天800g,蛋奶肉等副产品很少,本来就不是能让全民吃饱的量,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要等到四三方案引进合成氨化肥生产线之后了。如果不走赶超战略而走比较优势战略(新经济政策),合成氨化肥生产线的落成投产只会更晚不会更早(因为合成氨需要高强度钢作为反应釜),中国人还要多饿几年肚子。

    4,改革开放正好赶上了一波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大潮,1957年有西方国家打算转移一下吗?
    ——————————————————————————————————————
    中国和苏联的赶超战略,本质是由列宁主义执政党按照西方结构主义经济学,以实现后发国家在半凝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产业突围并完成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战略,上世纪60年代盛行一时的发展主义经济学派基本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本问答由邓铂鋆提供

  • 邓铂鋆 | 2017-08-03 14:10:01

    如果没有跟苏东一波流,现在大概是90年代中期的样子。《我爱我家》里贾府的生活水平,高级干部也没个几万块存款,吃个大虾都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已经是中国的1%了。跟苏联玩的这么好,“一定的私有制经济”早晚会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退出历史舞台。然后,本来凑合着走下来的山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跟苏联的密切联系下不断完善,发展成苏东国家的高度计划经济。

    很多人一提到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的经济体制,都会想到这是“计划经济”。其实,当时是“指令经济”。高度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是建立在计划中枢对各个经济单位和它们彼此关系的高度控制之下的。苏联成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工业国了,有足够的人才,所以他们能形成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我朝建政的时候,人才力量很抱歉,对经济活动的掌握做不到那么精密,自然做不出精确的计划工作。应百姓知道要求,删除有良心的青年经济学爱好者我爸爸1980年能公开讨论但是我不能公开讨论的内容若干。所以我国不是计划经济,是指令经济。

    我国指令经济的具体操作:中央计划机关觉得明年应该有一千万吨钢(当然,“觉得”不是意识流,总归是有些依据的),于是根据掌握的各省大概的情况,把一千万吨钢的任务分解给各省。省是中央之外唯一的计划编制单位,有权决定各市可以举办什么企业,有权决定各市的生产任务;于是省把中央的计划再分解,摊派给市。这样,生产任务层级下拔,等到考核的时候再把产量凑出来,完成中央的一千万吨钢产量计划。

    由于我朝的管理队伍过于土鳖,对基层情况的掌握始终是雾里看花,计划做的不是很精密。统计就更别说了,统计局至今仍然是全国遭到吐槽最多的政府机关。资深计划工作者、有老年经济学爱好者我爸爸是这样评价我国的计划统计工作的:计划就是胡闹,统计就是骗鬼。

    在这样一个混沌运转的非市场经济体制中,看似计划运转的经济体系,各个经济单位为了获得计划编制单位的账目上或存在或不存在的应该划拨给他们的生产资料,完成生产计划,有许多各显神通的手段。谁说计划经济没有腐败啊,请看1980年的打虎记:谁是强者_连环画在线看下载

    应百姓知道要求删除不能公开讨论的来源,我们还可以看到企业坑银行、银行坑国家的模式的源远流长……
    听了会计的话,我突然有一种透亮的感觉:银行管着钱,工厂交利润,发工资,都是银行管着的。而且银行还不是管一家,所有这个区的它都管。后来我知道,那时银行主要是管工厂、管企业,老百姓存款是捎带的小任务。老百姓的存款复杂还利润少,给企业贷款,把国家的拨款贷给企业,坐收利息,利润还高。我到市里开了个介绍信,到银行调查,就把问题搞清楚了。工厂怎么亏损,怎么落账的,利润高在哪里,怎么做假的,银行都跟我说了。比如出了质量问题,出了残次品,它就叫银行抹了这笔账,摊到别的地方去,其实是国家损失了。

    建立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的各个一直要自己动脑筋跟社会各界过招的经济单位来说,不过就是换了一种玩法而已。对于苏东国家的经济单位来说,几十年就是条件反射式的执行上级任务,反而不习惯。所以我国顽强的实现了经济转型,苏东集团见马克思去了。

    本问答由邓铂鋆提供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侵删。